【为害对象】腊梅、樱花、山茶花、梅花、木槿、石榴、栀子花、大丽花等花木。
【为害特点】主要以幼虫蛀食枝梢,使枝梢枯萎,易折或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长28-32毫米。雄虫触角基部双栉龄状,端部线状,胸部具5个椭圆形黑点;前后翅白色。腹部白色,有黑色横纹。 卵淡黄色,椭圆形。 幼虫体长约50毫米,头黑褐色,体紫红色,尾部淡黄色。各节具数十个小黑点,上有短毛1根。前胸背板和腹末臀板化强、色深。 蛹淡黄褐色、腹稍弯,尾节具1突起。
【发生规律】1-2年发生1代。幼虫或蛹在枝干上越冬。翌春5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于嫩梢、芽腋或叶片上。初孵幼虫多从新梢上部芽腋处蛀入,并沿髓部钻蛀孔道,被害梢上可见圆形排粪孔。7-8月为幼虫为害期,10月中旬幼虫在孔道内化蛹越冬。
【防治措施】A.结合修剪,及时剪除被害枝梢。B.幼虫为害期,可向蛀道内注入50%马拉硫磷乳油100倍液,并用棉花等封闭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