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竹褐斑病发病时叶缘和叶尖出现草黄色的湿病斑,病健交界处有浅褐色圆形或长椭圆形至长形病斑,与叶脉平行,老叶症状尤为明显。叶缘、叶尖病斑长7至13厘米,宽1至2厘米,症状严重的病斑长13至15厘米,并带有褐色斑纹,叶片病斑连片扩展,变成褐黄斑,植株生长受影响,降低观赏价值。
病原及发生规律
万寿竹褐斑病病原是一种名为尾孢菌的微生物,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第2年的春夏季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空气及溅水传播,可发生多次侵染和再侵染。湿度大时易发病,从苗期到成株伸长期均可发病。病菌萌发的适温25至28℃,高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传播入侵,在春夏季多雨和低洼地区易发病。在珠江三角洲以4至 9月发病较重,夏秋季节高温干旱时,突然降雷阵雨或台风暴雨天气易导致严重发病。
防治方法
(1)保持田间、盆土湿润,注意夏秋季节降雨时排水,增施磷钾肥,复合肥;冬季应控制水肥,以湿润为宜,促其休眠,喷药杀灭病菌,或剪除病枯叶集中烧毁。
(2)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粉剂600至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600至800倍液,50%苯菌灵可粉剂800至1000倍液,50%万宁可湿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800至1000倍液,50%万宁+37%枯萎立克可湿粉(1∶1)800至1000倍液,70%百菌清+40%代商乐(1 ∶1)可湿性粉剂,交替喷施3至4次,7至8天喷一次,有较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