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条发病多发生于1年生小枝或徒长枝,形成直径2~6毫米褐至灰褐色病斑,边缘裂开。幼果染病,出现黑色斑点或形成疮痂。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斑表面生出的分生孢子梗褐色,丝状,弯曲,有分隔,顶端串生数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至暗褐色,棍棒形、短棒锤形或卵形,有2~5个横隔,1~3个纵隔,顶端有短喙。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在寄主受害部位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孢子随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后直接侵入,产生毒素,使寄主组织坏死,形成病斑。病菌容易侵染嫩叶。30天以上的老叶一般不再被侵染。树体展叶后,雨水多则田间发病早,病叶率增长快。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及时中耕锄草,疏除过密枝条,增强通风透光性。落叶后清洁果园,扫除落叶。(2)药剂防治。重点保护春梢叶,根据降雨情况,从落花后10~15天开始喷药,喷洒3~5次,每次间隔15~20天。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10%多氧霉素1000~1500倍液,70%三乙膦酸铝和代森锰锌合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