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Phyllactinia corylea(Pers.)Karst. 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真菌。分生袍子梗从营养菌丝体的垂直方向长出,无色细长,大小为167~236μm×5~8μm,有3~4个隔膜,顶端膨大后分割作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短棍棒状,大小为66~86μmxl9~26μm。成熟后即从分生孢子梗脱离,不连成链状。当分生孢子盛产时,霉斑表面即呈现粉状物。秋后再在叶背霉斑上出现黄色至黑褐色的小颗粒状闭囊壳。从闭囊壳的赤道部呈辐射状长出附属丝,附属丝无色,针状,基部膨大如球。附属丝大小为219~315μm × 7.5~10μm。闭囊壳内含子囊多个,子囊抱子单脑,椭圆形,无色,有时略带淡黄色。
【发生规律】病菌以闭囊壳附在树枝、树干上越冬。第2年当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飞散至桑叶上引起初次侵染,形成新的霉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到深秋再产生闭囊壳越冬。病菌最适于发芽的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70%~80%。当一批分生孢子脱落后,每隔3~5小时又可再产生一批。
【防治方法】
1.加强培肥管理,合理用叶:注意施足夏肥,早施追肥,特别是注意配施钾肥;久旱不雨,应抗旱。秋季摘叶时,注意自下向上,分批采摘,防止桑叶老化。并使桑园通风透光,改善环境条件。
2.药剂防治: (1)3月上、中旬喷洒90%五氯酚钠1:100倍液,杀死子囊泡子;
(2)夏、秋两季发病期间,可哆洒50%托布律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
(3)发病初期,全面喷洒2%硫酸钾或5%多硫化钡液,可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