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刺吸芽叶为害,受害叶边缘向叶背卷缩呈筒状或耳朵状,甚至硬化脱落,严重时桑芽不能正常萌发,叶片由于失水而造成组织坏死或出现枯黄斑块。若虫还可为害桑花、桑果和幼嫩枝梢,抑制枝梢生长。若虫产有白色蜡丝,为害严重时白色蜡丝布满叶背,其分泌物洒落在下部叶片和桑果上,易诱发桑树及林下植物煤污病,严重时影响桑树、柏树生长。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初期绿色,渐变褐色,体长4.2~4.7mm,5龄若虫体长约2.5mm,成虫体形似蝉,复眼半球形,赤褐色,胸背隆起,具深黄纹数对。触角针状10节,顶端具刚毛2根,呈分叉状。中胸盾片有3对赭色黄纹。前翅长圆形,半透明有咖啡色斑纹。后翅透明。
卵:初白色,后变黄色,末端尖,具一卵角,另一端圆,具成虫及若虫被害状卵柄,孵化前尖端两侧各出现一红色眼点。
若虫:体扁平,初浅绿色,尾部有白色蜡质长毛,3龄若虫具翅芽,长0.87mm。触角3节,末端黑色。5龄若虫体长2.2mm,触角8~10节,末端黑色,翅芽肥大,基部有2条黑纹,尾端有4束白色蜡丝长毛。
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桑树或柏树的树皮缝内越冬,翌年桑芽萌发时,越冬成虫出蛰交尾,卵产在尚未展开的幼叶的叶片背面,4月上旬初孵若虫取食为害,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成虫飞翔能力强,具群集性、迁移性,多在桑树嫩梢和叶背吸食叶片汁液。夏季羽化成虫迁飞群聚危害柏树,7月上旬至8月下旬又迁飞到桑树为害,9~10月又迁飞到柏树,10月下旬又回到桑树。危
四、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严禁带有虫苗木调入和外运。
2、人工摘除有卵的嫩叶和卷叶,剪除有若虫为害的枝梢或叶片,6月上、中旬及10月成虫密集发生时用捕虫网捕杀成虫,集中烧毁。
3、若虫期喷洒1.2%苦·烟碱乳油1000~12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溶性液1200~15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上述药剂交替使用,连续喷2~3次。
4、避免桑、柏混栽和近距离栽植。
5、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异色瓢虫、龟纹瓢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