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12毫米左右,翅展为35毫米左右,体密生橙黄色绒毛。前翅顶角有1个黄色三角区,内有2个明显的小黑点斑。前翅臀角区与后翅外缘均为黄色,其余部分为赭褐色卵椭圆形,浅黄或浅绿色。幼虫老熟时体长为28毫米左右。头黑褐色,体黄褐色。体背部有成对黑色毛瘤,其上长有白色毒毛。蛹棕色,臀刺有钩刺。茧黄褐色,较薄,附有白色毒毛。
生活习性:该虫在江浙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树干基部粗皮裂缝、伤疤或树丫处结薄茧越冬。翌年3-4月活动,5月幼虫老熟化蛹,6月出现第一代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面,卵期约14天左右。幼虫共10龄,初孵幼虫群居为害,只食叶肉,3龄后蚕食全叶。两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发生在6-7月(第一代)、8-10月(第二代),11月开始越冬。
综合防治:
(1)灯光诱杀 利用新型高压黑光灯诱杀成虫。
(2)人工防治 利用幼虫群集越冬习性,结合秋、冬养护管理,消灭越冬幼虫。
(3)药剂防治 幼虫初孵期喷施25%灭脲3号或百草1号1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