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绿化灌溉系统的设计是项目施工的基础,科学的设计是保障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日常我们看到很多项目的顶部或高处植物无水枯死,而下部植物水多淹死,很大原因就是前期设计不合理。一般来说设计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选择灌水器的类型(滴头、喷头)、型号(流量、压力)和确定分布密度,并计算浇灌所需要的总流量和最小水压。
灌溉系统设计总流量或分区流量的计算方法:Q=Nqp/G,式中Q=滴灌系统设计流量(立方米/小时);qp=设计工作压力下的滴头出水量(立方米/小时);N=同时工作的出水滴头数量;G=管道系统水利用系数,取0.95至0.98。
第二步:分别计算和选择主管、支管、毛管的类型(材质、承压力)和管径(内外径、壁厚),确定管网的排布。
灌溉管网与管网水力的计算通常以经济流速下,各关键节点流量和压力的计算为主,常采用管道沿程水头损失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沿程水损、管道长度、流量、管道内径四个变量,已知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代入算出未知量。
hf=f×LQm/db,式中hf=沿程水头损失(米);f=摩阻系数;L=管长(米);Qm=流量(立方米/小时);db=管内径(毫米);m=流量指数;b=管径指数。常用硬塑料管的取值:f=0.948×105,m=1.77,b=4.77。
对于管道的局部水头损失,立体绿化项目上一般可以通过查表获得各个设备的局部水损数值,也可采用沿程水头损失的10%至15%进行估算。
通过上述公式或变形公式对各级管网的流量和压力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来确定选择管道粗度和管道承压能力的参数。计算沿程和局部压力损失,得出进出口水流压力大小和管道保护过程的相关计算。
不同管径经济流速下管道允许通过的最大流量值是计算项目轮灌分区的重要依据。不同管径管子可通过的最大流量,需要分别从灌溉系统的不同层级的主管、支管和毛管分别复核计算。如以直径20毫米、壁厚2毫米的PE管作为安装4升/小时滴头的毛管,首先要确定直径20PE管在经济流速下最多可过流多少水量,能够安装多少个4升/小时的滴头。经过计算:直径20毫米×壁厚2毫米的PE管,1米/秒的经济流速下,过流量为720升,选用2升/小时的滴头,就是360个。如滴头间距10厘米,PE管长度就是36米。再用公式计算36米管长的压损为3.5米。如果接的是De32的PPR管,可以计算一下经济流速(1.2米/秒)下的流量是2470升,这样我们就可计算出同时给3组直径20的PE管供水。
第三步:确定浇灌分区。
根据项目实际综合因素,如面积大小、高度等确定浇灌分区,通常同一区段要求有相对一致的因子条件。常见影响浇灌分区的因子有以下方面:
1.可供水源的最大流量和最低压力;2.实现项目总面积浇灌的总计流量;3.不同植物种类对水肥需求的频度要求;
4.垂直立体环境的高度差;5.立面环境的朝向,影响水分蒸发的光照、风力等情况。
第四步:设计并选择系统运行的保护设备。
立体绿化浇灌系统运行中能否长期稳定,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水流压力稳定情况、核心设备质量状况、日常维护是否到位等,其中在整个灌溉系统中是否配备安装保护设备和保护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常用的保护设备有:过滤器、主管进排气阀、压力调节阀、破真空阀、空气阀、排(泄)水阀、止回阀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理解整个浇灌系统的水流规律,合理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保护设备。如当管道过长或压力变化过大时,可在适当部位设置节制阀或压力调节装置,使输出压力满足滴灌系统设计工作压力的要求;在管道起伏的高处、增压水泵之后、大流量变化节点容易产生气泡的位置设计安装组合式排气装置,在水流过程中排除管道内的气体,提高水流效率;在每组管道的末端安装泄水阀,用于冲洗或排空管网内的多余水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