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香植株形态特征
丁香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约30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我国约有20余种,产于西南部至东北部,大部分供观赏用,有些种类的花可提制芳香油,亦为蜜源植物,木材可供建筑和家具用。落叶为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全缘,稀羽状深裂花两性,组成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萼钟状4裂,宿存;花冠紫色、淡红色或白色,漏斗状,裂片有4,广展,比花冠管短;镊合状排列;雄蕊为2,着生于花冠管口部;蒴果长圆形或近圆柱形,室背开裂为2瓣,果瓣革质;种子每室2颗,有翅。
沈阳常见丁香种类一般为2种:
1.紫丁香:为木犀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顶生或侧生圆锥花序,花序长8~20厘米或更长花小芳香,有白色、紫色、紫红色或蓝色;味芳香;花期仲夏;耐寒,喜阳。
2.暴马丁香:落叶大灌木,高达10 m;树皮为紫灰色或紫灰黑色,粗糙,具细裂纹,常不开裂,枝条带紫色,有光泽,皮孔呈灰白色,一般是2~4个横向连接。单叶对生,叶片多卵形或广卵形,厚纸质至革质,长5~10cm,宽3~5.5cm,先端突尖或短渐尖,基部通常圆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全缘;叶柄长1~2.2cm,无毛。圆锥花序大而稀疏,长10~15cm,常侧生;花白色;较小,花萼、花冠4裂。蒴果长圆形,先端钝,长1.5~2cm,宽5~8cm,外具疣状突起,2室,每室具2枚种子,种子周围有翅。花期6月;果熟期9月。
二、丁香白粉病特征
丁香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初期以叶片正面为主,先在叶片正面出现褪绿小点儿,为浅黄绿色,随后在这些小点上产生白色粉状圆斑,随着病情的扩展,最后整叶布满一层白粉,并且叶片背面也布有白色粉状物,颜色逐渐变为灰白色。严重时叶片卷曲,叶柄、花梗、枝条上也有白色粉状物。秋季在白粉层上产生初为黄褐色,后加深为黑色的球形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严重时会导致丁香不能开花,甚至最终造成整株丁香死亡。
三、丁香自粉病病原
病原为真菌,有性世代(即后期能够看到的黑色小颗粒)为华北紫丁香又丝壳(Mircosphaera syringe-japonlcae),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附属丝顶端多次双分叉,基部较直,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卵形至卵圆形,子囊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性世代(即初期看到的白色粉状物)为粉孢属(Oidium)。
四、丁香白粉病发病规律
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作初次侵染。在整个春夏季以分生孢子进行反复侵染。随风、雨进行传播,直接从表皮侵入或气孔侵入,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发病与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最适宜温度为20~25℃,超过30%或低于10℃时病菌受到抑制。白粉病菌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广,湿度越大越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但是相对湿度低于25%时,病菌仍能萌发。不过若把白粉菌孢子放在水滴中,由于它的高渗透压影响,反而不利于白粉菌孢子萌发。在栽培管理中,如密度过大,氮肥过多钾肥不足,通风透光不好,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湿度过大的地块,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均容易发生该病。
五、丁香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栽植密度不要过密,尽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适当多施磷钾肥,避免施过多氮肥,浇水最好放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2、白粉菌的侵染范围很广,如月季、槭树、景天等,故尽量不要与白粉病菌的其他受害花卉接近,以免相互传染,加重病情。
3、减少侵染来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理落叶,工具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
4、冬季修剪后及春季发芽前喷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
5、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防治效果。还可以使用2%抗霉菌素,2%武夷霉素、40%多硫悬浮剂、Bo~10等喷雾防治。喷洒农药应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白粉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