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梅赤叶斑病也叫茶梅赤叶枯病,是由半知菌类,叶点菌属真菌而引起的病害。在生长季节里,茶梅赤叶斑病的病菌可以重复、多次侵染,如果再遇到栽植密度大、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偏大,病害就会大面积发生。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所以一般情况下,该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月均温在18℃至27℃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80%至85%。因此江南一带,5月至6月是该病始发期,7月至8月进入发病盛期。
另外,由于茶梅不同品种间抗性有差异,所以表现的感病症状不同。茶梅赤叶斑病主要发生于植株叶片上,并且该病害易致成叶、老叶染病,幼叶、嫩梢偶有发生或是少有发生。成叶的叶面是最先遭受到赤叶斑病侵染的。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还可通过雨水等传播蔓延开来。一旦受到侵染,茶梅就有可能大面积感染,造成整株茶梅的全叶干枯,或是成片死亡。
对于茶梅赤叶斑病,需要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防治方法:一、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控制好栽植密度。
及时对植株开展整枝修剪工作,力求增加其通风、透光性,降低湿度。应当尽可能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茶梅。切忌偏施、过施氮肥以及粗放管理。日常管理中,应适量减施氮肥,并重视开展增施磷、钾肥和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干旱时节,需要适时增加叶片的喷水工作,抑制该病害的发生和利于茶梅的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茶梅各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所以在购买苗木时,我们应主动选购品质好、抗病性强的茶梅,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在栽植之前,还需对植株进行施药,达到防治目的。
二、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在发病前期病害不严重时,或症状刚出现,应认真开展剪除和摘除病残物的工作。此外,也可结合清园、修剪等工作,对病株和病叶进行彻底清除。清除的病株,剪除的病枝、病叶,一定要带离出种植区域以后,再集中进行烧毁或是土埋,以有效减少侵染病菌的来源。
三、根据病害发生特点,科学选用药剂进行防治。
茶梅赤叶斑病有传染性,所以在病害发生之前,或者是发现病害之后,要及时进行施药。施药时机宜选择在病害发病前期,或者是初期,科学用药。
管护人员可在茶梅发病前期,选用波尔多液,以及代森锌进行喷洒。浓度为波尔多液1%,或者代森锌68%,每周一次为宜。
在茶梅赤叶斑病发病初期,可以选择喷施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6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至2000倍液,或62.25%代森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至8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至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500至600倍液,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200至3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或50%多霉灵1000倍液,50%异菌咪1000倍液,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400至6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75%百菌清可湿粉(1:1)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至8000倍液,或20%三环唑8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颗粒30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6%甲基硫苯菌灵乳油8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施。
通常情况下,每隔7天至10天施药1次,并且连续施药3次至4次,就可以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与蔓延。施药防治时还需注意几种药剂交替使用。在茶梅赤叶斑病发病严重的地区务必及时拔除染病株,并且还要用杀菌剂浇灌土壤两次至三次用于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