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伊始,寒风袭来,但走进这白色房子,里面的温暖让人感到一下子回到了春天。这里是利用北京市帮扶资金建设的“微型菇房”,里面整齐码放着几万只菌棒。
在“微型菇房”里,滦平县邢家沟门村贫困户郑瑞正瞪大眼睛观察菌棒的生长情况。郑瑞去年参与到这个扶贫项目,现在已是技术带头人。春节临近,蘑菇的销售旺季也即将到来,“微型菇房”的蘑菇也正处在生长期。“平菇不是越大越好,也分品级。”他说:“现在要及时发现坏掉的菌棒,不然,有害菌丝撒到空气里会污染几百个菌棒。”
“微型菇房”占地小、工艺固化、操作简单,园区已经为农户完成了有技术难度的环节,他们只需要做浇水、采收等相对简单的工作,可以说是无难点、无门槛,非常适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北京挂职干部,滦平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江波介绍,滦平利用1423万元北京市帮扶资金,依托当地农业企业兴春和公司,为贫困户建设了38间“微型菇房”,每间可以带动3户贫困户。“微型菇房”年产蘑菇可达28吨,一年下来可为每户贫困户带来3万多元的纯收入。
郑瑞之前种过大棚蔬菜,干过建筑工,都没赚到钱,这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进来,尝到了甜头。除去固定的分红外,作为技术员,郑瑞还能获得打工收入。近期,滦平县还组织贫困户去山东寿光考察,学习当地的种植经验。再过两周,菌棒上将长满蘑菇。郑瑞笑着说:“下次来,我亲手给你们做炒蘑菇。”
贫困户李树军的家过去在大山最深处,家里买点东西,汽车都上不去,得用小推车推。他说:“原先早上10点才能见到太阳,下午1点太阳就没了。一到大雪封山,孩子有时半个多月都上不了课。”搬到集中安置区,贫困户住进了楼房,阳光透过落地窗直接照进房子,家里还装上了地暖。
与郑瑞相同,李树军也参与了北京帮扶建设的“微型菇房”,每年有固定的分红。同时,妻子承担了安置区的保洁公益岗,每月也有几百元的收入。孩子就在安置区内的幼儿园上课,每天上下学只用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