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下空间挖“金”,打造精品产业示范园。一是低产改造精准化。聚焦“千亩锥栗低产林改造项目”,采取高接换种、密度调控、土壤改良、病虫联防联治以及冬季清园等技术措施,调整锥栗品种结构,实现锥栗林质量和数量“双提升”。同时,实施甜桔柚无病毒苗木繁育工作,创建甜桔柚精品园,在源头上为甜桔柚扩面做好苗木质量安全工作,打造“中国甜桔柚第一村”。目前,完成高位良种嫁接1.4万余株,病虫害防治1000余亩,建设甜桔柚标准化基地600亩。预计2024年底锥栗总产量2000吨,产值3500万元以上,甜桔柚种植规模2.04万亩,年产值1.77亿元。二是特色产业精品化。科学利用林下土地和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展“竹林+鸡、竹林+羊、竹林+食用菌”等生态种养模式,让森林发挥倍数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示范推广“灵芝+三叶青”新型轮作模式,林下套种黄精、华重楼、三叶青等中草药,力争创建浙西南最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目前,已与多家中药材种植公司签约林地5744.3亩,种植黄精3005.3亩、华重楼2739亩,预计五年后总产值2.4亿元。三是产业链条精细化。加强毛竹前端产业链建设,统筹布局竹材加工分解点,逐步形成“竹材分解点、初级加工小微园、成品精深加工企业”三级产业加工链条。同时,加快竹产业小微企业孵化园、毛竹特色园区、电商创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力度,推动竹木产业三产全面融合,着力打造特色全产业链。目前,培育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家、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12个。2022年实现竹产业一、二产产值约48.9亿元(规上)。
二、林木资源换“金”,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带。一是创新林地流转模式。引入乡镇强村公司作为国乡合作运作主体,统一收储山林资源并支付到期收益,充分发挥乡村两级主观能动性,推动强村公司实体化经营,实现多方共赢。同时,打破原有合作期末收益一次性分红模式,以每3年不低于省公益林补偿标准支付一次预期收益,到期按照“多付不还、少付补足”原则结算,有效保障村集体及林农合法收益。国乡合作一期累计为村集体和林农创造价值8.6亿元,分红收益1.6亿元。二期每亩山场收益1万元,预计分红收益16亿元,其中林农收益6.4亿元。二是创优林业金融机制。搭建森林生态资源融资平台,通过项目收益、抵押贷款、资本运作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为营造林及林地收储注入“源源活水”。同时,精准释放生态红利,通过林木采伐、森林抚育、更新造林等项目解决当地农户就业问题,部分利润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架起青山变“金山”、生态转“生财”的惠民桥梁。目前,由永青国有林场成立的兴农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19个乡镇、5万余人提供抵押担保27.5亿元。国乡合作每年创造50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发放林农工资3000万元以上。三是创活碳汇基地建设。以全省首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林分结构,通过林分疏伐、伴生树种引入等技术构建杉木大径材+拟赤杨速生材、杉木大径材+珍贵材、大径材+多树种高碳汇等复层异龄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目前,完成碳汇林建设1640亩,碳汇科普设施建设2处,备案登记碳减排量19172吨,建成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唯一的杉木大径材示范区,完成杭州亚运会首笔碳汇指标交易。
三、林色生态铸“金”,打造绿色富民旅游区。一是全面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抢抓造林黄金季节,加快珍贵树种造林、“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绿化美化和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在楠木大道建设项目区内种植朴树、闽楠、刨花楠等树种,置入标语景墙打造一体化的景观节点,深化楠木城文化内涵,唱响“中国楠木城”最美生态品牌。目前,创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个,楠木大道项目种植楠木等地方特色树种2810株,完成直接投资约1350万元,约为总工程量的67%。二是全力推进森林可持续性经营。依托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精准推进森林质量提升。采取择伐补植等改造措施,重点解决低效林和失管林林分质量差、产出能力低、碳汇功能衰退、蓄积总量难提升等问题。同时,开发森林经营智慧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3S、北斗通信等技术,实现森林业务全方位、全过程可视化集中运营、森林项目全链条闭环管理。该县2022年森林蓄积总量167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6.35%。三是全速发展康养旅游等新兴业态。实施国家公园“带富”行动,高标准打造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重点开发品牌系列农产品、文创产品、康养产品,提高生态移民转移人次,实现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同时,设立林旅融合生态康养区,完善农旅综合体绿化、弱电、基底搭建等基础设施,拓展星空露营基地。2022年,超90万人次到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宿山巅、观星空、赏日出。近五年,全县生态旅游业收入保持年均25%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