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助力就业创业,增强居民安全感。将就业创业服务站嵌入党群活动阵地,打造党群就业创业平台,建立起社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的纽带,发挥好党组织的统筹作用。吃透帮扶政策,掌握劳务招聘、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补贴等就业创业信息,及时发布优惠政策、招聘信息和劳动力市场动态,帮助居民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政策和市场需求,让居民看得懂、记得住、办得快。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党员带头牵线搭桥,组织待就业人员赴人才市场洽谈、邀请企业到社区进行招聘、通过正规就业中介线上线下进行推荐等措施,帮助居民匹配合适的工作。加强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联合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针对性开展外卖、快递、家政、育婴、餐饮、电商等服务型技能培训,提升新业态下就业创业技能水平,促进居民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为社区发展赋能新动力。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升居民参与感。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发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带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常态化召开党群联席会,聚焦小区垃圾分类、电瓶车乱停放、公共设施维修等居民关注的突出问题,推动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参与社区事务研究决策,形成协商共治的良好氛围。组建村“两委”驻社区党群工作站,利用村干部熟悉原村民情况的特点,帮助社区协调处理公共事务、邻里关系等,发挥“熟人办熟事,熟人管熟人”的过渡性治理作用。构建党群志愿服务体系,依托多类型党群志愿服务团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引导居民为居民服务,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居民矛盾居民化解”的工作格局。
党建滋养文化内涵,培养居民归属感。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深度挖掘村居的文化契合性,展示社区文化特性、丰富社区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社区精神文化名片,以文化软实力凝聚群众向心力。建设社区文化阵地,打造红色乡愁记忆馆,真正从居民需求出发,把居民对乡愁的记忆重新整理,收获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培养社区文化人才,充分挖掘培育社区能人,大力开展法律、文化、艺术、安全等社区公益课程,通过“对能人赋能、能人带居民”的方式,带动居民融入社区大家庭。策划社区文化活动,结合社区文化特色和居民需求,设计定制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节目,丰富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定期收集意见和建议,做好优化完善,不断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党建驱动公共服务,创造居民幸福感。坚持“社区党组织搭台、社会组织唱戏、居民广泛参与”的服务理念,发挥党组织主导作用,激发社会组织资源、人力、专业、信息等优势,让公共服务更专业化、高效化,为社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聚焦“老有所养”,通过购买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进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康复保健、餐饮娱乐、应急救援等在内的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切实满足老年居民的需求。聚焦“幼有所育”,打造儿童关爱之家,形成差异化关爱方案,开展心理健康、情感融合、临时看护、阅读学习、寒暑假活动等多元服务,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和关注。聚焦“残有所助”,充分认识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格外注重他们的需求,在日常生活、康复、心理、就业、教育等方面给予专业化扶助,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生活,实现从“助人自助”到变“受助者”为“助人者”的蜕变,更好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