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大巴山腹地连绵起伏的大山阻隔了外界的交通。曾经,交通不便是城口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今,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山间公路似条条飘带缠绕青山,给大山深处的村庄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农货出山,游客进村,一出一进间,城口走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好生态、好产品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城口有优良的山水生态,也有优良的生态产品,尤其是农特产品,城口腊肉、城口中药材、城口山地鸡,期待大家品尝享用。”在书记助农直播间,城口县委书记张继军热情洋溢地在镜头前推销城口的三大农货名品。
找准路子的城口如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全季、全域、全龄”旅游发展理念引导下,农文旅融合全面开花,生态红利逐步释放,农特产品从小作坊生产到大规模产业集群建设,“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绿色富民产业强音澎湃,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唱响了一首现代田园牧歌。
传统山货蝶变 优势产业集群崛起
冬季的城口,别有一番景象。由于地势较高,城口能遇上在重庆很难见到的雪景。爬上一段山路,走过几座木桥,推开一户农家,家里的叔叔嬢嬢们往往都在这个季节忙着灌腊肠、做腊肉。
城口腊肉是流传几百年的特产,在重庆是响当当的品牌,也成为城口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城口县确立了“一主两辅”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一主”即城口老腊肉产业,“两辅”指的是城口中药材和城口山地鸡,通过聚集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了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农业在大山深处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城口的腊肉为什么好吃,还得从做腊肉的原材料——猪说起。“城口植被丰富多样,生态好,猪是本地土猪,散养在林间,因此肉质口感非常好。”81岁的城口老腊肉第四代传人赵孝春说。
然而,即便有好原料好手艺,仅靠一家一户生产,也难以形成规模产业效应。经多年发展,城口老腊肉产业已经培育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小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赵孝春成立的修齐镇赵孝春野生食品公司就是产业链上的一家主体。在公司腊肉烘炕车间,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腌制好的猪肉用麻绳系好,挂入熏炕车间。“小火熏炕45天,再经过检验、包装等步骤,最后到达百姓餐桌。”赵孝春之子、老腊肉第五代传人赵友安介绍。从家庭工坊到车间,腊肉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之路。
在城口腊肉产业链上,一批“链主”企业不断壮大,推动着腊肉产业不断升级。目前城口县发展生猪养殖大户700余户,建成老腊肉生产基地189个,老腊肉加工企业61家,2022年城口老腊肉年销量超8000吨,产业链总产值超30亿元。
秦岭无闲草,巴山多仙药。独特的气候、良好的生态造就了城口道地的中药材,共有千余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
近日,周溪乡村民结队来到附近大巴山中的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2022年重庆林投公司在这里种下了1200亩天麻。“这些‘土疙瘩’可是金药材,天麻可以药食两用,市场供不应求,每斤能卖到15元。”基地负责人李守宝说。为进一步提升天麻的附加值,城口县还建设了天麻加工厂,预计每年可加工100万斤天麻。
为了把城口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张继军亲自“挂帅”,担任城口县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第一召集人。如今,“大巴山生态药谷”等称号让城口中药材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全县目前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
建成乡村特色产业提升示范基地59个,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让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城彻底摆脱了贫穷,焕发了新生机。
绿水青山为引 农文旅融合特色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栖身山水田园自古以来就是古人向往的精神寄托。在城口,山连着山,水接着水,这里是距离重庆市区最远的县城,却保留着最珍贵的巴山原乡味道,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字号景区,足以彰显其生态优势。同时,作为革命老区,城口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20余处红色旅游地。一“绿”一“红”,资源优势凸显,奠定了城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
沿着山间公路,一路驶向城口修齐镇白果村,整洁的村道两旁,废旧泥瓦片筑起的花台古朴而又精致,有原石搭建的农房、也有白墙青瓦的小别墅,一古一新,相映成趣。村干部袁井超把记者引进一间写着“助农直播间”的房子,屋内有直播打光灯和自拍杆等。“这是修齐镇引进的直播工作室,平时用来直播带货、推广白果村旅游。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吸引了更多业态进驻。”袁井超说。
而就在几年前,白果村到处都是闲置的庭院、杂草丛生、集体经济落后……随着修齐镇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各村都积极行动起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的钱从哪来?修齐镇党委书记邹传跃说,白果村、东河村、枇杷村城观二路沿线共计有210余个院落,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的撬动下,镇里动员社会资本和辖区乡贤对乡村环境进行微设计微改造微提升,以奖代补发动村民自己建设自己的庭院。此外,还积极争取各种资金建家园桥、改联乡路,完善乡村功能。
如今,修齐镇白果村“四面八坊三十六院”、东河村“五彩山庄”等正式迎客,实现年经营收入200余万元,带动5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7000元,以点带面促进整个镇域内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特色景观、农业产业融合。
从建设美丽乡村向发展农文旅产业一步步扎实走下去,修齐镇是城口县立足生态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践的一个缩影。卖生态、卖产品、聚业态,如今,一幅农文旅融合全产业链条发展的蓝图正在城口县徐徐铺开。在这张蓝图里,绿水青山不再是“沉睡的资源”,而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生态产业。去年1-11月,全县共计接待游客530.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
瞄准富民目标 联农带农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得好不好,最终还要看当地群众的“钱袋子”是不是鼓起来了,要看产业是否吸纳了更多群众就业。
“以前我们大都在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在基地采挖、搬运、分拣天麻,一天能挣120元。”城口县龙丰村村民王朝香说。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的建立,不仅促进本地天麻产业发展,也带动附近村民增收。
走进庙坝镇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加工基地,在挑选车间,一群工人正在将刚刚采收回来的黄柏药材分类、扎捆,准备送到加工车间完成浸洗、切制等工序。
基地负责人冉娟介绍,公司已建成种植、收购、生产、销售、科研等全产业链。“工厂和基地工人大多是附近村民,仅去年就吸纳就业200余人,全都有‘五险一金’!”冉娟说。
2022年,天宝药业在城口县同22个乡镇16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签订了收购订单,收购独活、黄柏等5000余吨。其中与庙坝镇8个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订单协议,对独活、连翘等12个品种进行保底价收购。加工基地就业的村民,有近八成来自基地所在的庙坝镇,人均月工资超4000元。
“全县60%以上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都有中药产业的贡献,2.2万余农户参与中药产业发展,年户均增收8000余元。”中药材产业发展专班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永富说。如今,城口县已依托中药材产业拓展出一条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的中药材种植之路,林下空间成为实现企业增效、农户增收双赢的“聚宝盆”。
腊肉产业的富民效应同样十分显著。城口县腊肉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每生产销售1吨城口老腊肉,便可带动10户农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去年全年腊肉产业带动全县1.5万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产业红利如春水润泽青山,给城口的乡村带来了活力,给老乡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2022年,城口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9元,比2019年的10404元增长28.4%。2023年,这一数据预计突破1.5万元。蹄疾步稳,奋斗不怠,沿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城口的绿色富民产业正在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