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找准农民增收路径
成立了书记、市长为组长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梅河口市2023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组建了19个工作队,每个工作队包保1个乡镇,把“调结构、兴产业、增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全力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双万”工程。“双十”工程就是“十四五”期末肉牛养殖量达10万头、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双百”工程就是2023年发展品牌笨鸡100万只,“十四五”期末鹅鸭养殖量达100万只。“双千”工程就是建设1000亩冷棚、1000亩暖棚。“双万”工程就是培育1万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发展1万户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去年全市共发展12.29万亩露地蔬菜和1.3万亩鲜食玉米,新建冷棚1746亩,建设镇村集体牛舍95个,发展肉牛7.6万头,养殖品牌笨鸡(鹅)100万只,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
完善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农民增收差距
一是创新开展“一亩增收田”行动。在全市19个乡镇实施“一亩增收田”脱贫户帮扶行动,组建乡镇干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及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专业化帮扶队伍,认领并落实“一亩增收田”包保任务,通过每年两茬蔬菜种植增加帮扶对象收入,实现人均增收1000余元。二是全面推进产业帮扶。把脱贫群众优先纳入镇村“双二百、双一百”扶持范围,加大产业收益分配,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三是不断深化就业帮扶。制定《梅河口市2023年脱贫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方案》,帮扶公益性岗位人员达223人。开展12期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23名“雨露计划+”新成长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不断增强脱贫人口的“造血”功能。2023年,脱贫人口人均实现增收2100元。
深化农村改革,培育乡村发展动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引导分散的家庭承包地采取互换、转让、出租、入股或托管等方式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的52.4%。二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百余家,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利用闲置农房改造各类加工作坊12个,解决剩余劳动力达百余人。引导农户利用分散的闲置宅基地和房前屋后空闲地发展庭院经济1万余户,利用面积4500亩。通过盘活农村宅基地累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可达6000余万元。
制定扶持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一是制定出台了养殖贷款贴息和养殖保险补贴扶持政策。累计为995户养殖户发放贴息贷款18714万元,市财政为3.1万头肉牛承担养殖保费1549万余元,人均获得养殖政策性补贴473元。二是积极推进牛舍建设。通过市财政投资、整合项目资金等方式,在全市新建100个牛舍,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全力扶持笨鸡养殖。市财政投资购置鸡雏90万只,免费发给农民,可实现养殖创收7000余万元。四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落实农业支持保护、一次性补贴、玉米(水稻、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惠农政策24520万元,人均实现政策性增收817.3元。五是多政策扶持返乡创业带头人。通过给予最优惠政策,支持大专以上院校毕业生和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解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7.91万人。
下一步,梅河口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本次会议精神,聚焦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