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产步入正轨
位于浙江省沿海最南端的苍南县,因地处玉苍山之南而得名。其濒临东海、海岸线长、岙口码头众多,是传统海洋渔业大县。但是苍南县“三无”渔船管理难的问题由来已久,是当地渔业安全的最大问题,面临着安全隐患大、执法管理难和生计出路窄三大困境。
由于“三无”渔船普遍安全设备缺失,安全系数低,极易发生涉海涉渔安全生产事故。2014年以来,苍南县持续开展专项整治,累计取缔“三无”渔船3500余艘,但从实际情况看,“三无”渔船“打而不绝”,甚至出现越打越小、越打越简陋、越打越危险的情况。同时,渔区群众“靠海吃海”传统观念重、技能单一,转产转业困难,在渔船严格“双控”制度下,小型渔船指标稀缺,且造船成本高,生计渔民获得合法船只难度大。
2023年6月,苍南县开展渔业安全“百日攻坚”行动,全方位推进涉渔“三无”船舶整治工作。行动期间,累计出动人员1.5万人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540艘,立案查处涉渔违法行为193起,移送司法机关113人,有效维护了渔区生产生活秩序。
“渔获满仓是渔民最大的期盼,我们要把改革试点干成为群众积极拥护的事。”苍南县县长曾仁海表示,通过整治和改革,让以往只能通过“三无”渔船谋生的渔民得以步入合规生产正轨,充分保障生计渔民的生产生活,是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探索的问题。
渔船换发作业新证
苍南县霞关镇46岁船老大周丽利已经跑船捕鱼22年。在他的记忆里,出海捕鱼最让他担心的不是海上的风浪,而是“船证不符”带来的困难。
苍南县去年开展小型渔船管理改革试点以来,周丽利第一批拿到了船证统一的作业证,放心出海让他底气十足,这个毛虾捕捞季单船捕捞量从3000筐增加到3800筐。
“以前船证不符,连苍南海域都不敢开出,收入肯定受影响。”周丽利说,有了作业证就像衣服穿得鲜亮,就想出去显摆一下,渔船在整个浙江海域都畅通无阻,放心捕捞。
毛虾捕捞是苍南县渔业的支柱性产业,历年产量、产值均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总产值一半以上。受多种因素影响,从事传统毛虾抛碇作业的渔船存在实际用张网作业方式与证书批准作业方式不相符的情况。过去当地政府部门多措并举促进渔民转产转业,但仍有部分渔民转产存在困难。
去年开展渔船管理改革试点后,苍南县根据渔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原来从事传统毛虾抛碇作业的渔船将作业类型调整为张网作业,并对毛虾抛碇生产实施捕捞限额管理。
苍南县通过销号一批、减船转产退出一批、处罚整改规范一批等途径,将原有的397艘从事毛虾抛碇的“船证不符”渔船,拆除设备转刺网作业77艘、减船转产50艘,对保留的270艘从事传统毛虾抛碇渔船逐船安装限额捕捞计量设备、换发张网捕捞许可证。
与此同时,苍南县根据前10年毛虾平均产量,划定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毛虾捕捞季限额捕捞6.5万吨,在对270艘毛虾抛碇渔船的实时跟踪和收集到的1万多条数字化渔捞日志信息统计,目前捕捞总量约为5.2万吨。据统计,这批换发了作业证的毛虾抛碇船这个捕捞季喜获井喷式丰收,单船最高产值达30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渔民生计更有保障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型渔船管理改革试点,苍南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渔船管理大调研,通过进村入户、座谈交流、专家咨询等形式,深入41个重点渔业村,调研渔民代表、合作社、村干部等重点人群800多人,广泛听取社会建议诉求。
通过前期调研收集的民情民意,结合现实情况,苍南县在前期积极谋划“拆大建小”的基础上,在农业农村部的关心指导下,创新迭代了国企造船(所有权)、公司管船(经营权)、渔民租船(租赁权)的“三权分置”管理模式。
苍南县通过试行“双证分离”优化渔船租赁程序,改变以往“渔船所有者即捕捞生产者”的思路,试点允许租赁者申请捕捞许可证,所有权证书由国有公司持有,捕捞许可证书颁发给租赁渔民,“双证分离”实现了权益共享、依法并存的局面,政府既能够牢牢掌握渔船所有权和减船转产的主动权,也能明确租赁渔民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此次改革试点还通过设置‘积分准入’制度,充分保障生计渔民权益。”曾仁海介绍,设置租赁准入基本条件和积分制度,将渔民实际情况转为可量化分值,参考义务教育学生分批入学模式,通过“渔民申报、村级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程序,让真正有需求的生计渔民获得渔船租赁资格和捕捞许可。
苍南县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优化形成租赁对象认定实施意见,明确认定原则、租赁条件和流程,选定在炎亭镇启动小型渔船三权分置改革先行先试。在前期小型渔船租赁意向摸排过程中,预报名人数达730人。
农业农村部批准苍南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渔船管理改革试点时间过半,改革成效显而易见。曾仁海表示,开展渔船管理改革试点,为化解苍南县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保障传统渔民生计、促进渔民增收拓展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