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为世界闻名的木本粮食类经济林树种,俗名“铁杆庄稼”,高产稳产且耐干旱贫瘠。自古以来以代粮备荒、解救饥民而备受青睐。现代研究证明,柿干主要成分为糖类,亩产约600千克(干重),相当于小麦产量。柿的果、叶富含多糖、单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多种功能性成分,有利于人类健康。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1年我国柿种植面积96.6万公顷、年产量343万吨、年产值19.16亿美元,分别占世界面积、产量和产值的93.59%、79.16%、69.74%。我国柿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单产和产值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部分传统主产区柿品种落后,树形高大,管理采摘困难,加工产品低质单一,柿果价格低下,造成资源浪费。与国外特别是日本相比,单产和产值水平相去甚远。因此我国需要在突破性品种培育、现代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方面同时发力,首要的是突破性品种培育。
“十三五”期间,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柿基础研究和育种任务,绘制了二倍体油柿和六倍体柿全基因组图谱,建立了柿属植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为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开展柿种质创制和良种培育奠定了基础;同时培育出一批抗盐碱、抗寒、抗涝且与主栽甜涩柿接穗品种表现出高亲和性的砧木高抗优良无性系。
阶段性试验表明,这批优良砧木种质可耐0.4%含盐量的土壤,而当前国内外使用的柿砧木耐盐度为0.2%以下。
我国各类盐碱地面积总计9913.3万公顷,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而大部分农作物和经济林不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目前盐碱地植被基本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很少形成产业。可以预测,高抗盐碱性砧木品种(无性系)的育成,将会大大拓展柿未来种植面积,通过宜机化现代栽培模式推广,柿产业将大幅实现提质增效,这对当前国家耕地非粮化土地政策下的柿产业发展意义非凡。
团队目前已在河北唐山、秦皇岛、天津和新疆等地进行了小面积区试试验,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进行品种审定,并在更多盐碱地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目前该品种系列尚缺乏后续专项支持。
建议“十四五”期间,加大木本粮食柿的育种研究力度,着力柿砧木及接穗品种抗盐碱性的基础研究、高抗品种选育及试验示范应用。这些研究将强力支撑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重要补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