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绿化正在重新定义广州的城市形态,让城市繁华与绿色和谐共荣共生。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2019年底,全市立体绿化累计建成53万平方米,相当于12个东风公园的面积。随着“立体绿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空间在建筑物内外、地上地下不断扩展,改善着城市的小气候和微生态。
有人说,中国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超过50%的城市化率,这是一个高度“压缩型”的城市化进程。传统上拓展城市平面绿地的脚步,已经跟不上城市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然而,立体绿化作为一种缓解用地矛盾、维系城市生态质量的途径,为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尤其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滞尘降噪、节能减排等方面,立体绿化具有显著的优势。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立体绿化建设的城市之一,广州的桥梁绿化经验已在福州、厦门、海口等城市大范围推广。
如今,广州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桥体绿化、墙体绿化、窗台阳台绿化、立体花坛以及栏杆灯柱挂花等多种方式。尤其桥梁绿化,更成为花城广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经过10余年努力,广州已建成桥梁绿化426座,长度达350公里,可谓四季常绿、三季绽放,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空中绿廊花廊。
接下来,广州推进立体绿化的着力点在哪里?可从完善考核指标入手,把立体绿化纳入评价城市发展的“硬指标”体系,激发多元力量积极参与立体绿化建设。在这方面,广州作为全国“绿化标兵”,要在规范化、系统化和特色化上谋求创新。有人建议,可制定关于屋顶绿化建设的相关规范或办法,有计划地试点屋顶绿化建设。也有人建议,把垂直绿化面积按比例计入绿地面积,参与绿地率计算。还有人建议,把绿视率(即绿色在人的视野中所占百分比)吸纳为评价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指标。此外,做好全生命周期检测与评价也是必要的,这对提升立体绿化的质量大有益处。
总之,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更准确地衡量城市绿化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值,更好地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建设,进一步激活城市的碎片空间,方能加快立体绿化的进程。当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立体绿化建设的氛围,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势必会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