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森林覆盖率61.17%,新植珍贵树2413万株,建设彩色健康森林和木材战略储备林29.8万亩……高起点谋新篇,浙江省近年着力夯实生态优势、高质量建设“森林浙江”,实现将“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天然劣势,转化为“青山绿水大花园”的发展优势。
绿色成为浙江鲜明底色
驻足浙西山区丽水市遥望,3500多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翠绿如绸,为我国华东地区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然而曾几何时,无节制的伐树毁林曾让当地生态一度蒙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木材市场开放,短期利益驱动滥砍偷伐,丽水郁郁葱葱的青山变成荒山赤土。直至198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拉开了浙江全省林业保护建设的序幕。丽水的青山,也从点滴修复开始,重新绵延。
大批林农承包荒山、当起“绿化先锋”和“森林卫士”,联户、集体等创新模式联合造林,创建“森林城市”“森林城镇”……
绿色已成为浙江省域国土的鲜明底色。目前,浙江省森林覆盖率61.1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23.37个百分点;林木蓄积3.67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6倍;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6个、省级“森林城市”75个,覆盖浙江省所有县。
“平均一亩造林成本超过两万元,这种投入力度在全国少有。”浙江省林业局副巡视员骆文坚表示,近10年间浙江省人均增绿13.8平方米,平原林木覆盖率从14.8%提高到20.1%,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数十年林业建设实践,则在群众心中埋下保护生态的种子。
“好种树”与“种好树”
绿化养护知识进社区、进学校,珍贵树种进村入户……在杭州市余杭区,丰富多彩的植树活动贯穿全年。早在2011年,余杭区成立“美丽洲义务植树服务中心”,为市民参加义务植树、认建认养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相比在手机App上“种树”,线下植树更有获得感。
在浙江省多地,让种树更方便的做法层出不穷。为有效促进林业管理数字化转型,浙江省2018年正式启用森林资源“一张图”信息平台,首次实现省、市、县三级年度数据全覆盖。
“权责明晰、监管有力、科学规范的林业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智慧林业‘云平台’和林业‘一张图’全面建成,林业‘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胡侠说。
在多种树的基础上,近年浙江省还结合实际情况着力“种好树”。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连续11年开展珍贵树赠苗植树行动,累计向社会赠送珍贵树种容器苗5500多万株,近3年全省累计种植珍贵树7000万株。
“浙江将把发展珍贵树种作为‘大花园’建设的重要抓手,以主要通道沿线、城镇周边和景区范围山体的珍贵彩色森林建设为重点,连片推进。”浙江省林业局副局长杨幼平说,目前浙江省已基本明确每年投入1.5亿元用于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将重点选择南方红豆杉、浙江楠、降香黄檀、香榧、银杏等珍贵树种,到2020年实现栽植珍贵树木1亿株以上。
林业生态涵养“美丽经济”
踏着石子小路走进浙江省桐庐县环溪村,绿树香莲掩映着深深古巷和崭新农居,五株树龄700多年的古银杏位于村子中央,浓荫蔽日。
环溪村村委会主任周忠莲告诉记者,在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种上了景观树木,还有专职的绿化养护员负责维护。如今,村里各个季节开着不同的花,处处鸟语花香,从“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变成了村民宜居的美丽家园。
通过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现在环溪村民足不出户“卖生态”“卖空气”,人均纯收入达3万多元,美丽资源绽放“美丽经济”成为村里的致富之道。依托“绿色资源”,环溪村也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先进村、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等多项荣誉。
作为“全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试验区”,近年来浙江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林业产业、文化旅游等业态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2018年浙江省林业行业总产值超过6200亿元,是2000年的12倍,其中森林休闲养生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约有17%来源于林业,临安、江山、龙泉、庆元等地农民纯收入则过半产自林业经济。
浙江省提出,到2022年实现高水平绿色生态屏障、高标准自然保护网络、高效益绿色富民产业、高效能监管服务体系、高品位林业生态文化等五个“高”的目标,为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