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油菜杆由绿变黄,一个个细长的荚果缀满枝头,农民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然而,油菜籽收割后的秸秆如何处理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此,在大多数农户眼里,秸秆是个“累赘”,既费地又难处理。
可在常德西湖管理区,秸秆是个“宝”,大家抢着要。5月17日,来到西湖管理区西湖镇,寻找西湖秸秆变“废”为“宝”的窍门。
上午9时,在西湖镇新港村,村民王益生正在和父亲、老婆一同在油菜地里劳作,他们将收割下来的秸秆,一束束捆绑在一起搬到三轮车上,三人手脚不停地工作,强度不小,干得热火朝天。
“这是要运到哪里去啊?”。
“运到德人牧业的加工厂里面去啊!”王益生口上搭着话,手上可没空停下来。他说,这几天是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运个三四趟,一趟600多公斤。
随行的西湖镇副镇长曾志祥介绍说,“现在镇里有3个人专门做收秸秆的生意,他们自己开车自己收,大概半个月的时间,可以赚上万元。”
“谁来买单?”,“政府和徳人牧业啊!”曾志祥说,蓝天白云不能光靠农民来守护,上门劝解,随行监控,治标不治本,必须要有长治久安的办法。
听说秸秆可以做成饲料喂牛,西湖镇党委政府把眼光瞄向了西湖管理区的明星企业——德人牧业,屡次前往德人牧业协商秸秆循环利用问题,把秸秆综合利用与发展畜牧养殖相结合。
随后,徳人牧业开发了紫花苜蓿、饲料苎麻等优质牧草与油菜秸秆饲料化耦合增效利用综合技术,按一定比例混合青贮,将油菜、玉米等秸秆做成饲料,实现变废为宝。目前,该技术经国家有关部门专家现场质询,认为技术路线可行,效果相当好。运用这一技术,可有效解决洞庭湖区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为当地奶牛养殖提供了新的饲草料。有了技术的支持,政府鼓励村民将秸秆运送到德人牧业进行加工,并设立奖补机制。村民每运送一吨,不仅可以收到德人牧业的300元,还可收到政府的300元奖励款。
据曾志祥介绍,去年全镇处理了约80吨左右的秸秆,今年的力度远大于去年,除去打碎还田的秸秆,90%以上都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