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曾经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全乡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土地普遍贫瘠,特别是常年性缺水,一直是制约这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近几年,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和丰都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倾力帮扶下,我乡引导多个村社集中连片发展多个产业,其中发展青脆李产业3200余亩,同时修通了连接村社道路,修建产业水系覆盖率均达到100%。”7月6日,三建乡乡长任正义说。以产业为支撑,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全乡生态环境变美,村民安居乐业。
青脆李成为村民摇钱树
“近几天天气热,大家加快干活速度,干完了就可以早点收工。”在鱼泉子村大河坝山坡上的青脆李基地,果园管理员王海池向10多个正在对李树进行除草等管护的村民说。
2019年,鱼泉子村通过“三变”改革,与丰都县农发集团合作,将该村大河坝的120余亩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从巫山县引进青脆李果树苗栽种,并修通了3公里的产业路。鱼泉子村只是三建乡多个村社发展青脆李产业的一个缩影。该乡的红旗寨、蔡森坝、双鹰坝、夜力坪等村社也发展有青脆李产业,全乡栽种面积达到3200多亩,目前,树苗长势良好。
“村民以土地入股种植青脆李,除了获得一份股份分红收入外,还可获得一份产业保底收入,有劳力的村民,自愿到青脆李基地务工,还可以获得一份务工收入。”任正义说。
鱼泉子村村民向后华是“三变”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当初,他主动把自家的10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平日还到青脆李基地务工。“以前,我就在土地上种点玉米、红苕,一年也才挣千把元钱,去年仅务工就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向后华高兴地说,等果树挂果投产后,每年还能增加1万多元收入。这样的好事,那可正是比天上掉馅饼还要实在。
果园管护插上科技翅膀
夜力坪村村民廖恒珍和10多名农妇,常年在该村青脆李基地务工,主要从事除草、施肥、修枝等活儿。“这些活儿都非常简单,大家都会做。但有些活儿,虽然也很简单,却不会让我们去做。”廖恒珍说。她嘴里的“有些活儿”,是指对青脆李进行喷药杀虫等管护。
丰都县农发集团三建乡青脆李基地负责人蔡勇介绍,由于树苗生长较快,随着枝叶长势繁茂,加上果园面积大、山高坡陡、地形复杂,若聘请人工喷药杀虫,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存在不可预见性安全隐患。为此,他们制定了植保无人机飞防方案,特地邀请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使用5架无人机对全乡3200余亩清脆李开展飞防作业。
“通过去年和今年春季的两次大规模飞防作业,事实证明,不仅缩短了防治时间,节省了人力成本,还降低了35%左右用药量,同时也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蔡勇说。以后,他们对三建乡青脆李果园的管护,将会越来越多地融合科技元素。
果园的管护离不开技术人才,技术人才决定果园的优劣和成败。早在三建乡引进青脆李树苗栽种之初,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就深入辖区各个村社,对果园管理员进行产业管护技术现场培训,从而有效地确保了李树苗的成活和良好长势,为后期挂果打好基础。
荒山披绿装环境变美丽
三建乡境内80%的土地为山地陡坡,通过发展青脆李产业,不仅让昔日荒山披上绿装,环境变美丽,还给村民带来了稳定持久的收入。
“我乡大力发展青脆李等多个产业,不仅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也从根本上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同时也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任正义说。
为了让青脆李产业发挥有效作用,助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倾力帮扶下,三建乡实施了以“水电路讯”为重点的项目建设,不仅协调财政资金用于修建产业路、人行便道等,还围绕水利设施短板,开工建设140万立方米的茶沟子水库,新建3座村级自来水厂,续建2个村级水厂,新(整)修山坪塘47口,实施1.8万亩产业水系配套项目,实现了灌溉用水直接到田间地头。昔日常年缺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看到自家的土地果树成林,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部分村民也不再外出务工,选择了返乡创业或到青脆李基地就近务工,同时也可照顾家人,享受其乐融融的亲情。”蔡勇说。
任正义表示,该乡通过发展青脆李产业,走出了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