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处我国中东部,位列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全省现有鸟类17目55科354种,约占全国种数的29.5%;有陆生脊椎动物557种,约占全国种数的26%。
近年来,安徽省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契机,持续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目前,安徽已成为鸟类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升金湖、菜子湖、武昌湖、八里河等湖泊每年有超过30万只候鸟前来越冬。
发挥林长优势 建立管护体系
秋日暖阳洒在菜子湖湿地,湖面波光粼粼,空中不时有鸟儿飞过。“现在还不是观鸟的最佳季节,等到了冬天,那才壮观。”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负责人吴震国说。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的菜子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代表,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是国际上候鸟重要的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然而2010年以前,当地每年夏季观测到的候鸟不到2000只。
“过去,菜子湖生态因为围湖造田、拦网养殖、捕杀候鸟等行为遭到破坏,一度鲜有鸟儿光顾。”吴震国说,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菜子湖的生态环境,安庆市和宜秀区将菜子湖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目标任务进行考核,成立了安庆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并将保护管理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在各级林长的推动下,当地投入2360万元,完成对湿地公园范围内全面禁牧、禁捕;拆除流域围栏网4万米,恢复湖泊人放天养模式;对湿地公园范围内1800亩水面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湖;对流转退化区域湿地实施生态修复;组织开展湿地垃圾清理、湿地巡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反盗猎、湿地科普宣传等工作。
2020年12月底,菜子湖湿地公园通过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如今的菜子湖湿地已成为候鸟的天堂,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达70余种10万余只,其中不乏东方白鹳、白头鹤、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袁西进说,安徽省以省林长制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将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纳入全省林长制实施情况考核指标体系,并与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挂钩,已初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护职责体系、齐抓共管的长效保护机制。
完善机构设置 强化部门协同
“发现一只野生鸟类,急需救助。”铜陵市铜官区林业部门近日接到市民求助电话,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治。经鉴定,这是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乌鸦。
进入秋季候鸟迁徙季,安徽省林业部门密切关注候鸟动态,重点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目前,全省已监测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9起,采样、送检3份,收治鸟类等野生动物近5000头(只、条),未发生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安徽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站长凌化矾说。
近年来,安徽省林业局不断完善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和收容救护体系,向省委编办积极争取,增设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增挂7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湿地公园增加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职能。新挂牌8个省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覆盖全省大部分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和候鸟越冬地、迁飞停歇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野生动物违法交易成为关注的焦点。安徽省积极开展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对野生动物运输、携带、寄递、交易、利用环节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农(集)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饭店等场所,人工繁育与利用、交通运输等环节的巡查监管。
今年以来,安徽省林业局、省公安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专项执法行动。行动期间共出动执法车辆16624台次、88954人次,监督检查各类场所77908处,查办案件325起,打掉犯罪团伙12个,查处违法犯罪人员258人,收缴野生动物1543只(头、尾)、制品524件。六安市、桐城市林业局依托“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分别与当地检察院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保护野生动物联合检查和法律监督专项活动。
开展科普宣传 推动全民参与
在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育研究中心,人工繁育扬子鳄鳄卵经过近两个月的孵化,已全部出壳。“今年人工繁育扬子鳄于6月25日开始陆续产卵,共孵出1000多条扬子鳄幼鳄。”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激发公众保护扬子鳄等野生动物的热情,安徽省建成扬子鳄宣教馆,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像、模拟体验、野生动物标本展示等方式,运用透明触摸屏、虚拟成像等技术,讲述扬子鳄故事、传播扬子鳄文化、普及扬子鳄保护知识。
“我们把科普宣教当作一项基础性、日常性工作来抓,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野生动物保护。”袁西进说,安徽省林业局积极拓展“两微一端”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林业政风行风热线”等宣传品牌,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野生动物保护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进一步发挥林长制改革作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全面加强全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建设,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坚持公众保护与专业保护、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常规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人工繁育与科学利用相结合,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