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农业已成为通州区于家务乡新的代名词。
于家务乡党委书记何志达表示,“十三五”时期,于家务乡坚持副中心建设的高标准,突出科技农业与田园风貌两大特色,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乡党委、政府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双轮”驱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于家务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紧紧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机遇,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努力打造国家现代种业创新中心和副中心现代农业产业示范乡镇,形成“一区、一镇、一集群”(“一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一镇”打造科技农业小城镇;“一集群”打造以种业为引领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促进乡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打造蓝绿交织、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聚焦产业发展
打造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
于家务科技农业小城镇作为城市副中心拓展区科技创新板块的重要节点,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部分延伸和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乘着副中心建设的东风,于家务乡以打造“国家种业硅谷、科技农业小城镇”作为战略定位,通过发展农业领域的高精尖产业,建设种业创新示范区。
2011年7月,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在于家务乡挂牌成立,开启了国家种子“硅谷”的建设之路。
2020年,在北京市委统战部牵头推动下,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师生和科研人员们来到果村、富各庄村成立“科技小院”,走进田间地头,送技术、抓培训,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让科技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
“十三五”期间,于家务乡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抢抓副中心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科技农业小城镇建设,聚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于家务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
截至目前,通州国际种业园区已吸引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4家高校院所和法国利马格兰、垦丰、京研益农等60余家企业入驻,引进硕士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成功培育孵化澳佳生态、方圆平安、神舟绿鹏等7家科技型企业。种业园区建成3万亩永久育种基地和8.2万平方米综合服务大楼,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连续举办10届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展示新品种2万余品次,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种100余个,系列蔬菜新品种被全国大面积推广,京春娃2号、京葫36号打破跨国公司对春白菜和西葫芦的长期垄断,为阻击跨国公司对国内蔬菜种业的冲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科技农业创新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蔬菜种植和庭院经济展现新活力,被誉为“京郊芹菜第一村”的果村,芹菜种植产业项目荣获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十四五”期间,于家务将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振兴的决策部署,依托城市副中心发展大局,做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推动高端种业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加速推进城市副中心现代化生鲜农产品直供中心建设,聚集头部企业的优势资源,确保副中心的生鲜农产品“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力争直供中心正常运行后,实现农产品的百亿规模交易。打造集农业观光、科技体验、会展服务、农产品体验式销售于一体的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
聚焦生态宜居
打造副中心美丽乡村新典范
自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至今,于家务乡党委、政府按照市、区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围绕副中心战略功能定位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方向,坚持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优先,把绿色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家务建设全过程,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蓝绿交织、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典范。
今年,全乡23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第一批9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完工,第二批14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结合区域地形地貌、人文积淀、产业特色,全面开展仇庄、南三间房、富各庄、南刘庄、吴寺、枣林6个示范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逐步增强村庄整体功能示范作用。
在建立健全“日维护、周检查、月考核”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巩固和扩大创城、创卫成果。评选出美丽庭院487户、最美庭院19户,居民生活环境极大改善。顺利通过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验收;南三间房、富各庄、吴寺被评选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富各庄“垃圾分类红黑榜”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全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域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荣获“首都环境样板单位”。
作为通州区第二个“首都森林城镇”,于家务乡积极开展平原造林和生态景观廊道绿化工作。乡域内9家单位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14个村庄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三个村庄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十四五”期间,于家务乡将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彻底补齐村庄道路、绿化、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短板。系统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落实,构建蓝绿交融、相互渗透的生态空间,构筑城市副中心生态屏障,打造生态宜居新格局。
聚焦乡风文明
谱写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
于家务乡持续开展“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完成全乡9000余户家风家训提炼工作。打造“德美于家务”孝亲文化品牌,举办“孝亲歌曲大家唱”“舞动金秋”等系列活动;连续11年开展“金秋话金婚”活动;出版文史书籍《孝和于家务》;仇庄村以推动仇庄孝道文化的深化、传承和传播为主线,建立村史馆、孝道馆、公益摄影馆等,打造社会大课堂活动基地,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
乡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新增普惠幼儿园4所,教育条件和校园周边环境有效改善。于家务中小学民族团结和国学特色教育效果明显,教学质量位于全区乡镇中学前列。健康医疗服务稳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环境升级改造。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被评为“北京市体育特色乡镇”。就业与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举办各类就业帮扶招聘会55期,实现就业1246人。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五年来,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重阳节慰问金1654.9万元,累计服务独居老人1000余人次,老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十四五”期间,于家务乡将继续以“孝德”文化为抓手,坚持文化强乡,发扬“孝德立家、创新立业、生态立乡”的于家务精神,深化家风文化建设,巩固移风易俗成果,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深化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区。
未来,于家务乡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森林、水系、农田、村庄相互交融的生态景象,更好地承接城市副中心功能辐射和外溢。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建设,打造体现京韵农味的美丽乡村。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探索产居融合、村民共享收益的自主城镇化开发模式。创新农民就业创业帮扶模式,稳步提升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让农民共享副中心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