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近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着力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强种子“芯片”,强化科技支撑,让“中国碗”多盛河南粮。
2月28日,在位于长葛市石象镇尚官曹村的种业小镇育种基地,一片片麦田沐浴在和煦的春光中。走近仔细一看,被分割成条块状的麦田中整齐地插着无数个白色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郑麦618、豫农530、豫农816……种业小镇育种基地每年可繁育小麦种子1500万斤,生产的玉米种子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湖北、山西、陕西等7省的种植面积达150多万亩。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粮食总产增长的80%依赖单产提高,单产提高的60%~80%源于良种贡献。无法掌握种子“芯片”,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的粮食命脉,在“吃”这一关上“受制于人”,被“牵着鼻子走”。
目前河南省的种业格局是什么样?哪些种子我们可以自给自足,短板又在哪儿呢?
先来看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的丰厚家底。河南省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其中,小麦品种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和玉米品种郑单958等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品种。农作物制种面积常年保持在530万亩,年产种约21亿公斤。其中,全省小麦制种面积430万亩,供种能力18亿公斤,约占全国38%;全省花生制种面积45万亩,供种能力达1.4亿公斤,约占全国30%。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少量的高端设施蔬菜和耐热香菇、工厂化金针菇等品种食用菌存在种源对外依赖度高以外,河南省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种子不存在“卡脖子”问题。河南省种业的“卡脖子”难题,主要集中在生物育种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
202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做大做强省农科院,开展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良种推广应用,整合组建种业集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河南有底气,更有实力。
河南省的种业领军人才灿若繁星,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张新友、许为钢、茹振钢、堵纯信、程相文、陈伟程、康相涛、张海洋、汤继华、雷振生、陈彦惠、李玉玲、郑天存、王力荣、张晓伟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以及沈天民、吕平安等一批农民育种家。
全省种业创新平台集群重塑正在进行中。2021年9月23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了河南省第二家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国际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提出,将在“十四五”期间,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中原农谷”,目前已先后落地了10余个重点种业项目。加快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建设,目前4150亩科研用地已投入使用。
打赢种业“翻身仗”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十四五”期间,按照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河南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确定的既定目标,河南省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平台建设、专业创新攻关、良种繁育体系提升、龙头种企培育、种业市场治理等种业振兴“六大行动”,推动全省种业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