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之争本质是科技之争,焦点是资源争夺。”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表示,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作物品种每一次更新换代,大多是从资源上先突破。谁占有更多种质资源,谁就掌握选育品种的优势与主动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必须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我省育种科研实力突出,但优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一直存在短板。去年起,我省全面启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计划到2025年收集种质资源6万份,到2035年达到10万份。
1978年,由原农业部建成的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是我国最早投入使用的三个省级中期库之一,保存近4万份种质资源,库容已达极限。今年1月,省政府批复中期库改扩建,在明年初完工后,新库容量可达30万份,满足全省未来30年种质资源保存需求。
资源保存起来只是第一步,用好用活才是关键。改扩建后的中期库,将向省内外科研单位、育种企业开放共享。令人兴奋的是,新库将补足原先投入不足短板,在国内首创种子库和田间设施一体化设计,建成国内首个负压鉴定舱、最先进的耐热鉴定室、耐渍鉴定室等配套设备,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种质资源鉴定中心,每年可实现3000份种质资源重要农艺表型精准鉴定、5000份基本表型鉴定,未来可承担全国50万份种质资源的耐渍、耐热鉴定工作。
“我们会根据产业发展和育种目标的变化,调整鉴定性状和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相关作物性状鉴定评价工作。”省农科院种质资源研究室副主任蔡海亚介绍,通过作物表型鉴定,作物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率将提高5倍,每年可支撑选育突破性品种10到20个,优质稻良种覆盖率超过80%,从源头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