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福建林业多年来在林业改革发展、国土绿化美化进程中树立了多个标杆,争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在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林业与住建、自然资源、交通、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投入力度,弘扬森林文化,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入村、森林惠民,建设城在山水间、路在林荫下、居住社区赛公园、森林里头找村庄的秀美山川,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绿色福祉,不断把美丽福建建设推向新的高度!”省林业局局长陈照瑜说。
森林进城
打造生态高颜值城市
走进泉州城区各大中小学,宛若置身“森林课堂”。红豆杉、含笑、金叶水杉、闽楠……珍贵乡土树种不一而足。踏足校园,即可接受一场生动的森林生态教育。
为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泉州连续3年通过向社区、学校等场所赠送苗木的方式,推动市区种植珍贵树种1.2万株,引导乡土树种悄然回归。行走于城市空间,满目苍翠,森林网络逐步完善。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2平方米。
城市绿化,颜值“爆表”。
福建着力推进城市绿化,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了一批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片林、森林步道、林荫大道、城乡绿道等生态服务设施,积极推进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森林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园区,将森林科学合理地融入城市空间,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图景。
城市周边绿化,绿意围绕。
福建着力推进城市周边绿化,加强城市周边山体、水体、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构建环城生态屏障;依托城市周边公路、铁路、河流、水渠等,建设环城林带;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荒山荒地、矿区废弃地、城乡接合部等不宜耕作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提升城市森林的绿肺和休闲功能。
2012年,漳州市启动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将城郊河流、湿地、沙滩、森林、草地、果园等自然资源纳入郊野公园体系,保留其原生态面貌,营造具备户外活动、游览休闲、文化体验、运动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并通过绿道系统实现串联。如今,“森林围城”格局业已形成,田园风光近在咫尺,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城市群绿化,绿色协同。
为推进城市群绿化,福建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为基础,积极探索闽南、闽东、闽西北森林城市群建设,依托区域内山脉、水系、路网、林地等要素,以“三带一区”建设(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生态景观带和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为重点,通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生态廊道建设和城市绿化,促进城市间森林、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
三明市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从绿地建设向森林网络构建转变,大尺度建设森林生态廊道,形成城市间生态涵养空间,促进区域生态整体协调发展。2016年,三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县城)全覆盖。
森林入村
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
放眼八闽,各地持续掀起乡村绿化美化的热潮。
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公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草长莺飞。茶余饭后,村民习惯漫步其间,休闲游憩、健身娱乐。
2017年开始,龙岩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森林公园示范建设。依托造林绿化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构建“森林景观、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文化艺术元素具备”的乡村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逐步实现由“造林”向“造景建园”转变。
近年来,福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因地制宜、自然节约、彰显特色为原则,以建设森林城镇、森林村庄为载体,以铁路、高速公路沿线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庄为重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持续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大力推进以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等“四旁”地植树绿化,充分利用闲置地、边角地建设村庄片林,营造生态景观林,保护古树名木,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
福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村植千树”三年绿化行动。从2019年开始,每年安排600个村,每村新种植1000株以上果树和乡土树,计划到2021年实现全市1800个可绿化村植树绿化全覆盖。
通过实施“村植千树”绿化行动,福州美丽乡村的版图正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永泰县盖洋乡珠峰村利用“村植千树”行动,在古树群周边及村民房前屋后栽植了1100株银杏,打造银杏景观带;罗源县白塔乡南阳村的“千树”以福建山樱花为主,打造进村山路、村主干道等多条樱花大道。
据悉,2016至2018年,省财政共安排2.01亿元扶持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林2.5万亩,共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111.3万株,遍及村庄1916个,对“福建树王”等150多株重点古树实施重点保护。2019年,省财政安排1.17亿元,计划扶持村庄绿化1.95万亩。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8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47%。此外,从2018年起,省财政大力支持建设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目前全省已建成首批省级森林村庄200个,年底将新建成300个;有46个乡镇正在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年底将完成12个。
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加强重点指导,督促铁路、高速公路沿线村庄开展植树绿化,多种乡土阔叶树、景观树和果树等,尽量成行成带成景,打造有地域特色的铁路、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绿化带。
创森期间,平潭着力提高交通主干道沿线绿化美化水平,在“两纵三横”交通主干道两旁建设30米绿化带,在高铁、高速公路两侧建设20米宽绿化带,在市政道路和县乡道路两旁建设10米以上绿化带,先后完成绿色通道绿化总面积1890亩。如今,环岛路等交通主干道达到四季绿化、四季花化、四季彩化的森林园林景观效果,成为实验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森林惠民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福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理念,坚持森林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百姓脱贫增收相结合,加快发展惠民富民的森林生态产业。
“我们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快推动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陈照瑜说。201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924亿元,同比增长18.3%。木(竹)材、花卉苗木、人造板、木质活性炭、木制家具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重点林区涉林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正在被打通。森林惠民的故事接连上演。
南平市在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的同时,用好、用足、用活武夷山“双世遗”和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大力发展与康养、休闲、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业态。201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超过790亿元。
宁德市着力打造油茶全产业链条,已形成集良种选育、苗木培育、基地种植、低产改造、技术研究与推广、企业建设、市场开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莆田市扎实推动木材加工,着力打造国家级秀屿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仙游古典工艺家具木材精深加工区、黄石木材雕刻精深加工区等产业平台,发展木材浆纸产业和红木古典工艺家具产业、木质框业、木质工艺品业。
厦门市结合充分利用对台优势,注重闽台合作,全面加强与台湾在乐活林业、特色水果、种苗花卉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闽台特色绿色产业。
要放大森林惠民效应,需要打破束缚,创活机制,以创新的力量撬动森林生产力。福建持续推进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森林建设新机制,开拓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更多路径。
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推广“赎买+改造提升”“赎买+合作经营”“赎买+生态补助”等模式,实现森林提质、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全省已累计完成赎买等改革面积30万亩。
加强林权流转服务,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和科学经营,有效提高国土绿化和林业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全省累计建设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超过5000家,经营商品林面积达1100万亩。
创新投融资支持机制,积极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64.7亿元;积极开发推广“福林贷”“惠林卡”“森林生态银行”等金融产品,发放惠农林业贷款37亿元、受益林农4万户;强化林业金融风险防范,全省87.6%的森林参与森林综合保险,成立具有担保、收储功能的林权收储机构4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