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全市完成森林资源培育约3.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2%。全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秋季水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孟州)自然保护区及沿黄3个省级湿地公园监测到水鸟63种、1.5万余只。
翻开建设绿色家园的焦作答卷,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硕果累累、成效满满。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满眼绿色。焦作市在太行山区实施了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山水林田湖草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对取缔的1504个非法采矿点、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和非煤矿山企业进行补绿增绿,建成了缝山针、龙翔、黎明脚步等5个森林公园,在南太行构建起823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
在黄河沿线,推进百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重点打造了王园线98公里绿化带。全市建设黄河流域王园线生态廊道760公顷,创建森林乡村(示范村)135个、森林特色小镇24个。
在平原丘陵区,围绕《森林焦作十年规划》,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沿线生态建设,共建成“绿色廊道”811公里;推进道路、农田及房前屋后绿化,村镇道路绿化率达80%、林网控制率达96%、水岸绿化率达96.8%、乡村绿化率达45%。
在焦作城区,实施了南水北调绿化带、大沙河生态治理等标志性工程,建成开放天河公园、苏蔺公园等24个公园和204个街心游园,中心城区新增绿地600公顷、绿道100公里。实施大沙河生态综合治理,绿化种植面积220公顷,种植乔木8万棵,在城区核心段形成了10公里长、220—260米宽的景观水面。如今,大沙河水体优良,公园内绿树成荫,成了市民的游乐园。
目前,焦作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林业生态县(市、区)10个、5A级景区3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生态保护不遗余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焦作市不遗余力。在河南省率先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把南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全市扎实推进林长制,创新“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等模式。去年以来,各级林长共调研巡林1236次。
为解决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中的觅食难题,孟州市选取了3个地块建立鸟类觅食地,为黑鹳、大鸨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焦作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站坚持24小时救护值班制度。在全省率先建设了野生动物救护隔离场,配备专用兽类、陆鸟类、水禽类救护笼舍和专业救护治疗设施。近5年来,全市共救护野生动物108种507只,包括金钱豹、黑鹳、大鸨、象龟、白冠长尾雉、金雕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18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233只,“三有”保护动物56种256只。2021年以来,共救护放归野生动物87只。
焦作市还为1327株古树名木建立档案,实行挂牌保护。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没有发生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现象。
目前,多功能的焦作林业大数据中心已接入生物多样性监测、森林防火监控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终端监测数据,实时监控。
生态建设成果丰硕
随着焦作市生态环境向好,野生动物频现。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焦作)自然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6种、鸟类14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和爬行动物27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焦作市在南太行密林深处监测到了华北豹的活动影像,并通过央视《秘境之眼》节目鲜活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
大沙河湿地公园是野生鸟类的重要栖息地。焦作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站在这里设置了6处监测点,坚持实行每年1月至4月、10月至12月重点时期日巡制,非重点时期周巡制。随着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水鸟选择在这里落脚。目前,大沙河监测到野生动物百余种上万只,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
2022年10月中旬以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迎来了一群神秘“客人”,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白尾鹞等。这里累计监测到鸟类30余种,其中黑鹳种群数量100余只,白琵鹭种群数量70余只。
生态美换来百姓富。焦作市大力推动“绿色+全域旅游+康养休闲”多业态融合发展,全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71家。2022年全市林业生产总值达37.67亿元,森林旅游接待游客8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