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
干净漂亮有气质
在推进乡村建设中,普洱市坚持可用、管用、实用原则,加快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完成了421个规划编制任务。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抓好14个精品示范村、110个美丽村庄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实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创建示范乡(镇)13个、示范村40个、示范路74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2022年完成常住户10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改建103座、农村卫生户厕改建25701座,全市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卫生公厕覆盖率达100%。
在乡村建设中,普洱市不但夯实基础设施增“颜值”,还进一步推动绿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气质。普洱市以建设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绿美湖泊、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为抓手,积极谋划建设绿美行动示范工程,全方位、全领域推进绿化美化工作,稳步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打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目前,普洱市创建省级绿美乡(镇)10个、绿美村庄12个,市、县(区)级绿美村庄1200个。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瑶家山村干田团墩村民小组便是省级绿美村庄之一,村内瑶族民居与周边森林、茶园、果园融为一体,生动活泼的主题文化墙与“微花园”“微菜园”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绿美景观。“绿美乡村建设让我们得以共享生态发展红利,村里迎来了宜居宜业的蝶变。”干田团墩二组村民小组组长李美春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的茶叶、糯米、黄瓜等生态农产品越来越受游客喜爱,自己正在学习直播技能,拓宽农产品销路,为绿美家园代言,为幸福生活点赞。
“里子”
引领文明新风尚
美丽乡村,干净漂亮是“面子”,乡风文明、有效治理是“里子”。为此,普洱市着力在乡村治理上下功夫,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引领文明新风尚。围绕倡导乡风文明,完善村规民约,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不断繁荣乡村文化。实施农村党建强基项目和村(社区)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市所有乡(镇)、村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村镇创建参与率达100%,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3个、省级文明村镇76个,创建省级卫生乡(镇)68个、省级卫生村681个。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坚持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并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农村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我是村里的老党员,要带头做好示范。”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黎明乡岔河村,李大姐的母亲在2022年8月过世,家里为母亲举办了简单的丧事。“既然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作为党员更要自觉遵守,不能坏了规矩。”李大姐说。“以前村里每年的人情开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近年来,经过集中整治、积极引导,请客送礼有了具体规定。有村规民约管着,有党员干部带头,有全体村民监督,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也搞不了特殊。”黎明乡纪委书记李涛介绍。
岔河村在乡村治理方面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该村以制度为保障,村“两委”制定“管人管事管发展”“治脏治乱治穷根”“为民想为民忧为民干”的“三管三治三为”乡村治理模式。针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问题清单,明确了完成时限,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了《岔河村村规民约》《岔河村村庄保洁管理制度》《岔河村公厕卫生管理制度》等,用制度管人、管事。岔河村只是普洱市乡村治理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乡风文明主旋律吹遍普洱各村寨,“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不断涌现,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向往和追求。普洱市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广场舞大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唱出了新生活、舞出了新愿景。如今,每到清晨或是傍晚时分,村民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到村文化活动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跳起广场舞。在农家书屋,村民们读书看报,学习有关种植养殖方面的知识,各个村寨荡漾着文明新风,展现着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和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