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的风景变得越来越美,在城市、在山区,在主干道、在社区街道,花的身影随处可见,其中,不乏具有北京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适应力极强的乡土品种。
作为全国花卉科技研发高地,北京花卉品种创新实力可圈可点,重点打造了一批“京花”品牌花卉种业,同时统筹推进绿色高效生产、探索新型花卉流通体系等工作。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花卉种植面积3.9万亩、产值7.9亿元;切花以切花菊、月季为主要品种,产量1825余万枝,盆栽植物1.11亿盆;出口额100多万美元;花卉市场19个,花卉企业180余个,花农400余家。
如今,花卉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绿色动力,正为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增添灵动色彩。
校企成果共筑“京花”品牌
“北京市花卉种植空间虽不大,但花卉科研力量强大,全市有13家科研院校、100余名副高以上研究人员。”在近日举办的北京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产业发展处调研员李美霞说。
为了扭转我国花卉品种受国外限制的局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2006年开始,整合北京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培育具有北京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特别是在2010年成立了北京花卉育种研发专家顾问组和创新团队,集中开展月季、菊花、牡丹等八大类花卉的育种研发工作。
近些年,研发团队共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授权或北京市良种审定)花卉新品种500余个,其中2022年国家授权数量达83个。有300余个花卉新品种在国内20多个省市进行推广,其中2022年推广品种200余个、约2亿株种苗,种植面积6万余亩。
“中国农科院月季团队培育的‘燕妮’‘绿野’已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中国农业大学菊花团队开展抗逆、多功能切花和绿化小菊新品种研发,如绿化小菊‘吉庆’‘黄芙蓉’等抗性强、耐贫瘠,可在三北地区推广应用;北京林业大学菊花团队培育的切花菊‘雪山’‘粉贵人’出口日韩等国,可替代进口品种。”李美霞介绍。
除此之外,北京农学院培育的球形一串红新品种、中国农科院培育的“守护”“京地”等切花百合新品种、北京林业大学培育的鸢尾新品种和“北京牡丹”系列新品种,以及中国林科院培育的卡特兰新品种“林科伊人淡妆”“林科白美人”和石斛兰新品种“阳春白雪”“林科春姑娘”等都十分优秀。
在天安门城楼两侧,可以看到自育品种“红五月”月季盛开的身影。该品种是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月季团队推广最成功的品种,属于丰花月季,植株强健、开花量大、抗寒能力强,适用于作色块、色带。栽植当年北京已进入初冬,最低温接近冰点,“红五月”依然绽放,令人惊叹。
可喜的是,随着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还涌现一批花卉生产企业,他们从进口种苗生产到自主研发创新,逐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产销模式,培育了100余个花卉新品种。
北京纳波湾园艺公司研发了几十个自育花卉品种,包括“纳波湾”“初心”“海坨之声”等月季新品种,已在国内多个地区推广应用。
刘文超夏菊研究院培育了一批短日照、花期长、夏季就可开花的地被菊新品种,如远缘杂交的抗逆地被菊,一年扦插苗生长量达两米,可与国外品种相媲美。
多年来,北京市花卉产业在科研院校、花卉企业的配合努力下,众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不断“出炉”,共同筑起亮丽的“京花”品牌。
让乡土地被植物顺利“进城”
早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乡土地被植物的引种、试验研究工作就已启动。
2008年,为了服务北京奥运会,北京开始大量筛选、应用乡土地被植物,这些品种在“十三五”以来平原造林等重大工程得以广泛应用。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为了让北京乃至全国的花卉在国际舞台呈现,筛选出可展示野生花卉132种,遴选出95种适合用于世园会期间展示的品种并建立繁殖及栽培技术体系。
这些优良乡土地被植物包括泽兰、龙牙草、紫菀、串叶松香草、白头翁、华北耧斗菜、桔梗、绢毛委陵菜、蛇莓、苔草等。
今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北京园林绿化地被变革”,将大力推广乡土、节水、低维护、耐踩踏植物,构建可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
李美霞介绍,被开发的北京乡土地被植物面临应用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北京已有栽培、待推广宿根草本花卉上百种,但目前城市中广泛应用的以山麦冬、鸢尾、马蔺、玉簪、“金娃娃”萱草等几个种(品种)为主,使用频度大于60%,而大多数乡土地被植物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园林绿化需要,希望生产企业和研发单位在这方面有所关注。例如,现在应用面积很大的冷季型草坪,可否有可替代的乡土地被植物?”李美霞说。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赵世伟认为,冷季型草观赏性强、建植成景速度快,其鲜绿色带给人视觉上的舒适感是很多植物难以替代的。但随着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冷季型草坪的大量应用所造成的乡土地被开发不足、水资源消耗量过大、管理养护成本过高等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2021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节俭务实推进城乡绿化,推广抗逆性强、维护成本低的地被植物,提倡种植低耗水草坪,减少种植高耗水草坪。
北京是一座缺水城市,水的问题在北京绿化当中矛盾突出。相比于冷季型草坪,地被植物更节水、维护费用较低、更加环保,同时也能提供更丰富的景观。
赵世伟分享了多种适应北京地区种植的地被植物,包括蛇莓、二月兰、委陵菜、苔草、岩白菜等耐阴地被,萱草、美丽月见草、华北香薷、耧斗菜等观花地被,蒲公英、地黄、紫花地丁、早开堇菜等耐寒低维护地被,爬行卫矛、平枝栒子、糯米条、花叶锦带等木本地被。
花卉生产配套技术迎革新
众所周知,北京是花卉生产成本较高的城市之一,不仅是用工成本,还有能源成本。因此,近年来,花卉生产企业和专家们研发以节能高效为核心的绿色精准花卉生产技术,提高花卉附加值。
北京市花木公司实施国家首个花卉种苗高效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立了花卉种苗扦插母本金字塔体系,生产出的花卉种苗质量达到《主要花坛花卉种苗产品等级》一级标准,花卉种苗出圃率达95%。该技术获得荷兰园艺监测总署认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李美霞介绍,为服务好2019北京世园会,针对开、闭幕用花需求以及在162天运营期内保持园区景观效果的高要求,北京建立了一二年生、宿根等多种花卉生产技术流程以及花期调控等340项应用技术。
例如,一二年生花卉通过生产流程安排摘心、补光等措施进行花期调控,建立了30种一二年生花卉的栽培技术规程;宿根花卉部分以开园时间有效果为目标,进行促成栽培研究,并建立10种宿根的促成栽培技术规程。
“创新是我们的优势,有了新品种、新技术,还要进行商业化推广和产业化开发。首先就是要针对种苗和精品花开展高效、节能、标准化生产。”李美霞说。
目前,北京已建成两个国家级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花卉生产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国家生态节约型宿根植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全流程引入标准化理念、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涵盖生态节约型宿根植物品种研发、种苗繁育、种植栽培、管理维护、植物群落组合营建以及推广应用的全流程标准体系,各关键环节均以标准的形式固化下来,通过标准有效实施提升了宿根植物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北京市生态节约型宿根植物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打造了全国首个节约型景观宿根植物群落样板区。
探索新型花卉市场流通模式
“十三五”以来,基于首都功能疏解要求,北京花卉市场从40家缩减为19家。为了拓展更多花卉营销渠道、服务首都市民购花需求,北京对现有花卉批发市场、零售花店进行资源整合和有效疏解;同时促进花卉电子商务及花卉产业“互联网+”发展,搭建互联网营销网络,使北京成为全国新型花卉流通中心。
引导建设新型花卉零售业态是一个重要方向。北京鼓励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花卉园艺中心、社区花店及“移动花房”,开展花卉产品、花卉器材及花艺设计等花卉文化创意服务项目。近5年来,全市已建成70多家园艺驿站。
2022年春节期间,北京首次联合通州张家湾驿站、东城龙潭园艺驿站、重阳花房园艺驿站、双秀公园园艺驿站等5家园艺驿站,为市民提供更多便捷的年宵花选购场所。
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搭建标准化花卉交易服务平台。作为全国首个线上线下数据融通交易平台,“北京花卉”产业链数字平台通过数字化、标准化管理,提升北京花卉交易空间运营环境,为消费者提供“5S”一站式服务。
“北京花卉”产业链数字平台运营总监张迪介绍,“5S”一站式服务即人性化服务理念、专家式服务团队、数字化服务模式、标准化服务流程、可视化服务商品。该平台将为商家和市民提供标准化服务,包括花卉质量标准、商品溯源、“双线”融通、花卉交易指数实时数据、规范服务等功能。
目前,已有200余家花卉企业入驻平台,线上会员注册人数已达5万人,总订单量3万多单。
“今年年宵花销售期间,平台以数字年宵花为切入点,通过直播、VR云景、AR数字年宵花等形式,开展全民互动,通过‘北京花卉’和抖音平台直播共11场,观看最高峰达15万人次,全平台总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张迪说,新型花卉市场流通模式为北京花卉产业增添新动能。
北京将落实《北京市种业振兴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林草花果蜂种业行动计划》,健全北京市花卉种业体系,通过创新花卉文化活动形式、利用北京花卉产业链数字交易平台,打造“京花”品牌种业,助力首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