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俊认为,智慧农业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产业链,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在专题培训会上,中国蔬菜协会会长杨雄年结合寿光蔬菜产业模式等作了“设施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报告。设施蔬菜是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重要应用,针对重庆多山地丘陵的地貌条件,他建议,“重庆要立足市情,提产能、强基础、强品牌、增效益,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
随后,唐华俊、杨雄年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周清波一行前往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考察重庆山地智慧农业。
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于2019年建成的丘陵山地现代农业综合科研平台。在园区内宽敞明亮的鱼菜共生AI 工厂,数十个现代集约化养殖池上方,轨道式机器人穿梭而过,向池中自动投喂饵料,密密麻麻的鱼儿欢快抢食,溅起阵阵水花。养殖池另一侧,潮汐式育苗智能物流系统运转不休,一盘盘有机种植的绿色蔬菜在传送带上有序流转,只需极少人工操作即可保障工厂运行。鱼菜共生AI 工厂以轻简化、模块化、标准化、高效化,搭建起“种养循环、绿色高效、资源节约、智能智慧”的种养模式,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体实现。
“我们突破了工厂化高密度养鱼的技术和设备配套难题,建立起鱼菜共生智能工厂,这是重庆智慧农业研发取得的重要突破,开辟了工厂化、数字化农业研发新场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苟小红介绍,工厂养鱼日换水量≤5%、生长周期缩短1/2、饵料系数降低20%,年产绿色蔬菜8~10茬,实现高效绿色安全生产。
唐华俊对此表示,智慧农业正改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使农业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新阶段。
设施农业就是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之一。在重庆开州临江镇的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自动喷药机、水肥一体机、卷帘机等智能化设备,让蔬菜大棚科技感十足。据悉,该园区新改建智慧大棚13.7万平方米,按照“寿光标准”定植辣椒、黄瓜、西红柿等40万余株。“设施化是提高产能的重要举措之一,重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依据冬天温度低、夏天高温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将现有的小棚改造升级为智慧化大、中型棚。”杨雄年说道。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农业自然禀赋略显不足。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加持下,重庆农业锻长板补短板,涌现出连续两次打破国内冬油菜品种含油量最高纪录的“庆油3号”“庆油8号”,优质高产、绿色安全、轻简栽培水稻品种“神9优28”,全国辣椒市场8个辣椒代表品种行业用语之一的“艳椒”,一大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成果,助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8年的58.6%提升到2022年的62%,实现2022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012.05亿元,同比增长4.0%。
“下一步,重庆将持续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深化拓展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等智慧农业四大行动。”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刘贵忠表示,重庆将重点开展丘陵山地智能农机装备、复杂气候地形农业遥感监测、图像识别与动植物生长模型研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分中心、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创建,深化拓展“数字农业+金融+保险”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同时深入开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服务数字农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