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化发展,已成为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经验做法。临沂地处蒙山沂水之间,是山东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有着村庄多样、相对分散的乡村样态,这里片区化发展的成效如何?
一个村与一整片的联动
地下是萤火虫水洞5A级景区,地面上是石板路、青石地、红瓦房装点的沂蒙小村落。近日,来到沂水县院东头镇四门洞村,看见村党支部书记徐养民时,他刚刚给游客结束了一次讲解,又马不停蹄带着记者在村里转了起来。
“以前这里就是一个穷山村,路不通,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有限。”徐养民说,借助萤火虫水洞这一景区带来的客流,四门洞村利用空闲宅基地等闲置资源,试着经营民宿,“目前,全村发展民宿31套,农家乐5家,每天能接待游客100人左右,村内旅游从业人员230余人,户均增收2.2万元。”
在四门洞村的带动下,周边村抱团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按照片区化推进的理念,县里帮助院东头片区打造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特色村串点成线、观光园成批连片的发展态势。原本小、散、弱的十余个山区村庄,这几年声名远扬,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游客。
“一开始,民宿是村里自己经营,但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徐养民说,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村里发布了招募令,想让更专业的人来运作。
80后青年刘雪就是在这时返回了四门洞村。刘雪回村以后把四门洞村的民宿全都承包了过去,又加盟了民宿品牌“花筑”,经常拍些好看的短视频发在网上,还通过抖音直播、亲子研学等吸引游客。现在,“花筑·洞贤居”已经成了网红民宿。
走进与四门洞村相距12公里的西墙峪村,漂亮的墙绘和彩虹马路映入眼帘。在村广场旁边,“张家大院农家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农家乐是去年开业的,老板是本村的一对80后夫妻。“以前我们在外打工,看到村里红色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寻思回村做点事情。”丈夫张德法说。
“张家大院农家乐”的特色菜是柴火炒鸡。“最忙的时候,一天杀了47只鸡。”张德法说,去年收入14万元,今年势头更好,定下了“小目标”:争取收入30万元。
“村前小桥流水,屋后绿树环绕,垃圾专人收集,污水集中处理,采摘露营休闲,越来越多在外的人盼着回家。”这是在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团埠片区采访时,团埠村党支部书记戴永友的一番话。
半程镇借助团埠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契机,谋划八村连片整治,先后投资4000万元对片区内的八个村进行道路硬化、自来水改造、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还吸引企业资金新建成5000平方米冷库,预计储存1000吨桃,让周边桃农实现错峰增收,做活“农业+旅游”,发展集蜜桃采摘、种植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场。
临沂市2022年把全部156个乡镇划分为农业主导、生态文旅、工业带动、城乡融合4类,统一规划、特色发展,目前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达到62个、覆盖1064个村。
“四雁齐飞”助力连片共富
“现在早熟蜜桃已经成熟上市,还销往东南亚、中东多个国家,一斤卖到了10元。”初夏时节,走进孟良崮山脚下的蒙阴县垛庄镇古泉村,金葵农业负责人王言文说,他们种植的16个品种蜜桃,明年将全面进入盛果期。
古泉村有677户2350口人,去年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除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外,部分村民在金葵农业灵活就业。
就在4年前,古泉村集体收入还几乎是零,一年半换了3位党支部书记。就在那一年,古泉村所处的孟良崮片区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常年跑长途运输的刘元华抱着“干干试试”的想法,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这位2004年退伍的老兵,最多时有5辆货车,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现在车都卖了,刘元华专心干起了村支书。
多年不参与村里事务,他形容自己起初就像“一张白纸”,反而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示范片区整治提升。
刘元华说,宅基地之外不允许乱搭乱建,全村累计清理“五堆”480多处。“不停地做群众工作。有一段3米宽的道路只剩下2米,这一户就跑了近30趟。最后,无论是拆除、清理还是建设,村民思想改变很多,自发地给施工人员做饭,都说‘这小孩(刘元华)不容易’。”
任职一年半多,古泉村拓宽了主干道,建起了大大小小7个停车场200多个停车位,还有3个休闲广场。刘元华说,“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有车,停车场解决了车辆进不了村的问题,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我有一个体会,就是要抓好村支部书记这支‘头雁’队伍。”蒙阴县委常委、垛庄镇党委书记宋强说,垛庄镇退役军人比较多,我们注重选配好“兵支书”,全镇42个行政村有17名“兵支书”。“人居环境整治中,党员干部带头,各村拆除的一些残墙断壁、废弃圈舍等,都是群众自发完成的,财政基本没有拿钱。”
片区化发展更凸显了“领头雁”的作用。临沂坚持强村带弱村,组建片区党委47个,试点建设乡镇党建综合阵地21个,带动489个村连片提升。
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面临“人难选、干不着、干不好、干不了”的问题。临沂市对此提出选好“领头雁”、吸引归雁、壮大鸿雁、形成雁阵,破解乡村人才短缺、产业竞争力弱、乡村发展活力不足等难题,以“四雁齐飞”助力乡村连片共富。
90后、女支书、兵支书,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身上贴着很多“标签”。2019年,院东头镇利用“四雁工程”等支持政策,吸引了90后退役女兵王成成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刚开始村里很多人不信任我。”西墙峪村的人均收入只有1.2万元左右,村基础设施很差,王成成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与村民的磨合相处中,王成成带着全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上摸索前进。她奔走在村里老人家中,在多方协调下系统整理红色故事、图片影像、实物档案等,建起红色记忆馆,打造起“宿民居、忆历史、游青山”的旅游打卡地。“节假日期间,村里12家民宿、46个房间全部满房,解决了3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村里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她自豪地说。
打破村界做大做强产业
“片区一定要有带动村民收入的产业。”金葵农业负责人王言文过去在外省做小家电出口贸易,看到了家乡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制约蜜桃产业发展,便流转了古泉村1700亩土地,在2019年启动金葵农业项目。
金葵农业流转村民1000亩土地,每亩地1000元;流转整理荒地、沟渠等增加的700亩集体土地,村集体一年收入70万元。到明年盛果期,金葵农业会以30亩为一个单元,村民可以反租倒包,种植(包括农药化肥)、销售都由企业负责,村民负责管理,最后分成是村民占三、企业占七。
王言文说,到今年年底,金葵农业园区将实现智能化,除了疏花、套袋、摘果需要大量人工外,施肥、打药、除草等均实现智能控制,不仅提升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强品质、成本控制。“一家两口人种着30-50亩桃园,一年收入30多万元,比过去种3亩地还轻松。在蒙阴蜜桃产业升级过程中,这种模式可以持续输出。”
刘元华说,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不是单纯面上的人居环境整治改造,一定要有带动村民收入的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采访中多人提到,一个村单打独斗,产业发展会受限,促进资源共享才能将产业做大做强。
垛庄镇引进世界500强广药集团、北京中商国城等企业,开发建设万亩金银花、千亩紫薯、千亩丹参等12个重大农商文旅项目,累计吸引投资15.5亿元。去年,该镇各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过10万元,其中50万村达到15个,人均增收2000多元。
与古泉村相似,沂南县界湖街道枣林庄村和附近几个村离县城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县城打工,村庄呈现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曾经发展相对滞后。界湖街道党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想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就要改变各村单打独斗的场面。
“由青果食品公司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并以保护价回收作物,金丰公社负责种植管理,界湖城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一国有企业服务保障,保险公司兜底,我们探索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模式。”该负责人说,2021年,以枣林庄为主,联合周边两个村,打造了占地1000亩的种植基地。
建种植基地,村民可以选择土地流转,流转费1500元一亩,其中200元归村集体;也可选择入股分红,村民还可以在农忙时前来务工,每天80-100元。
沂南县探索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推动村集体与企业结对共建,在产业、项目、劳动力等方面深入合作,打造利益联结共同体。遴选首批合伙企业777家与296个行政村达成合作意向268个,受益群众2.3万户。
界湖街道旧城区与城郊村之间发展极不均衡。“旧城区有资本但没土地资源,城郊村有土地资源却没有资本。”界湖街道党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怎样让不同村情的乡村发展更均衡、可持续,界湖街道提出摆脱村界,不同村居之间有地出地,有钱出钱,相关村居根据各自情况,将资金、土地等作价入股,建设了小微企业创业园,吸引了30多家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进驻,既有了租金收益,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园区已吸引15个村居4450万元资金、120亩土地作价入股,通过租赁收益和增值收益,村集体年预计增收260万元。
养兔子、屠宰加工、卖兔肉、卖毛皮,这是位于费县的山东正宇兔业有限公司过去的主业和主产品。但自从博士刘公言担任公司科技副总之后,山东正宇兔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去,少人问津的家兔副产品,比如兔耳、兔爪、兔内脏等屠宰下脚料,研发成高端宠物食品,并与全国各地的宠物食品公司进行了合作,这些副产品市场价格由每吨不足500元,提高到现在的7500-8000元。
目前,该企业带动费县、平邑、沂水、沂南等地892个养兔户,每户年增收9万元。“附加值的提高,让企业有力量也有能力带动养兔户。”山东正宇兔业负责人王鹏说。
记者采访获悉,临沂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一镇一品”,加快培育苍山蔬菜、沂南黄瓜等18个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畜牧屠宰、预制菜等7大优势产业集群。目前临沂的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02家,近3年食品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食品产业为重点,以全产业链发展为抓手,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构建“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