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这些绿,以前的黄沙不见了,良田回来了,玉米的亩产也从百十来斤涨到了上千斤。”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王明花轻轻抚摸着树干感慨地说。
我省地处全国荒漠化发生范围中南边缘,晋西北和晋北地区更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重点依托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等国家工程和省级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项目,科学布局,依法治沙、工程治沙、科技治沙,累计完成治沙任务1131万余亩,实现沙化面积和程度“双下降”、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和沙区环境空气质量“双提升”。
盛夏时节,放眼三晋,山川田野,绿海绵延,山清水秀,风光正好。
统筹谋划 实施系统治理
我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晋北、晋西北,位于恒山、芦芽山一线以北,与内蒙古、河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相接,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23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涉及大同、朔州、忻州3市19个县(市、区)。
右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的战斗史。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当年因风大沙多,寸草难生,被人称为是一个看不到春天的地方。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不服输的右玉人,硬是用双手为一座座荒山抹上了绿色,右玉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26%增至57%,沙尘暴天数减少80%,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如今,创造荒原变林海人间奇迹的右玉县,已阔步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历届省委省政府不遗余力,持之以恒,科学规划,多措并举,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就,沙化土地大幅减少,生态质量显著改善,生态产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防沙治沙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围绕制止破坏沙区林草植被、征占沙区林地、发展经济林、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土绿化机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大力推进古长城沿线、桑干河流域、洪涛山沿线、黄河沿线防沙治沙,并将沙区森林资源纳入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依法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我省每年安排全省沙区建设治理资金1亿多元,专项安排管理费800多万元,开展“昆仑—护绿”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筑起了全省防沙治沙的绿色长城。
针对我省沙化土地区域的生态和地理特性,去年我省出台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林草专项规划》,确定了晋西北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以河曲、偏关、保德3个黄河干流县为核心,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黄河东岸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沿岸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科技引领 加快绿化步伐
我省是国务院批复考核的全国13个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单位之一,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行径流林业整地、覆盖林业、容器苗造林等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积极探索“以水定林”新技术,探索总结出了26种沙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小老树“退化林分”修复路径,成功营造110余万亩人工林,朔同地区走出了一条“造改并重、阔针混交、灌乔搭配、林草融合”的科学治沙新路子;偏关县柠条灌木退化林近自然化生态修复方法,在2021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化林修复工程中,对5万亩柠条平茬更新复壮、补植补造。
人才是技术推广的关键。我省结合科技攻关推广服务,组建林草科技十大创新团队,累计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形成“公司+合作社+技术服务队+农户”的林草技术服务模式,全省防沙治沙专业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省林草局副局长杨冠军介绍说,2006年至2022年年底,我省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100余万亩,全省“三北”防护林一至五期工程累计实施营造林3730.5万亩。“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防沙治沙考核中,我省连续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十四五”以来,我省更是超前规划部署,优先安排荒漠化治理,重点推进桑干河谷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黄河生态脆弱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长城沿线风沙源生态保护。2021年、2022年,全省已完成64.35万亩,占“十四五”目标任务的66%。
时至今日,“雁门关外野人家”有了绿色积淀,风沙危害大大减轻,盐碱地治理初现成效,资源保护成效明显。治沙工程已经建设成为我省北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沙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样板区,山西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先导区。
依托资源 带动沙产业发展
防沙治沙,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在防沙治沙中,我省始终注重国家生态利益和群众经济利益相结合,统筹推进沙区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建成了阳高、浑源、广灵等仁用杏基地,右玉、岢岚等沙棘基地和云州区枸杞、保德海红果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起了仁用杏、沙棘等系列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沙棘、仁用杏系列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沙产业”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强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推动农、林、牧业及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岢岚县入选我省沙棘全产业链重点建设县。全县有2/3的农民参与沙棘的种、采、卖、加工,沙棘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仅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一家,去冬今春就让宋家沟村周边400多户户均增收1.5万元。
偏关县将柠条平茬剩余物以每吨400元的价格提供给农林生物质电厂,用于生物质发电和县城集中供暖,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为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动能。
依托沙漠资源,沙区生态旅游业欣欣向荣。建成了以古长城沿线、雁门关一带、右玉县全域等为主的生态旅游新基地。2015年以来,国家林草局批准我省开展试点建设的国家沙漠公园12处,目前已全部启动并有序推进,成为融合黄土地貌与沙地景观一体的、城郊与林区沙漠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适宜场所。“沙漠公园带来的特色沙漠生态游,丰富了主题公园的分类,旅游收入还可以用于沙区生态保护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省林业和草原工程总站防沙治沙科科长高俊臣说。
治沙治出新生态,治沙治出新生活。我省将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锚定防沙治沙主攻方向,以水定绿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防沙治沙模式,努力为美丽山西建起牢不可破的绿色长城。